观沧海》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选自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第一首。
二、学情分析
《观沧海》是曹操所写的一首古体诗,学生对曹操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三国演义》上,曹操的诗歌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曹操深层次地了解与认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及乐府诗的内涵。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胸怀大志的情怀。
3.学习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字义,掌握全文大意。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难点
1.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理解与运用。
2.流畅地背诵全文。
五、课型
精读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要点
1.听录音并朗诵全文、解题。
2.导读全诗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对曹操不陌生,有人会说他是英雄,有人会说他是奸雄,但是这些都是人们针对政治方面对曹操的评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我们撇开政治来谈曹操,你们会发现曹操是一个满腹才华、胸怀大志的诗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沧海》,领会曹操的胸怀与才略。
(二)导读
(1) 题解
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写作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3.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由《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组成。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 朗读全文
1.听录音
提示:A学生注意录音的节奏、轻重及情感。
      B划出生字并注音。
2.生字正音
沧(cāng)海      碣(jié)石      澹澹(dàn dàn)    竦峙(sǒng zhì)
3.齐读全诗,读出感情
提示: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疏通文意
1.解释字义(老师讲解)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志:理想;咏志:即表达心志。
2.翻译全诗(学生回答,由学生相互补充)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青绿的大海。水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沙沙声,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真是幸运极了,我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4)研读全诗(分组讨论,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 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3.这些景物都是诗人真实看到的景象吗?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是诗人真实看到的景象,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属于虚景。
4. 出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首先,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运行都是在大海里出没的。”其次,这是诗人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极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意思是说:“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5.诗人写这些景物和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什么联系吗?你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站在碣石上,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瀚的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句句是写景,但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洋溢着诗人饱满的
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6.通过学习,你对曹操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曹操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以沧海自比,表达了渴望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看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和饱满的激情。
(5)总结
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与曹操博大胸怀、雄心勃勃的风度是一致的,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6)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练笔。
附:板书设计
实景:水、山岛、
树木、百草、        虚实结合          渴望建功立业、         
秋风、洪波          借景抒情          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写作背景虚景:日月、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