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知识精讲(解析版)
7.1 短歌⾏知识精讲
⼀知识结构图
⼆.学法指导
1.利⽤⽹络查资料,了解曹操⽣平及《短歌⾏》写作背景。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
4.⾃读、品读相结合,品评赏鉴,培养和提⾼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和⽅法。
5. 积累曹操名句。
三.知识点贯通
知识点⼀⽂学常识
1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学”,知⼈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了中国北⽅;作为⽂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学成就颇⾼,与其⼦曹丕、曹植成为建安⽂坛的领袖,开创了⼀代⽂风,其诗语⾔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或“魏晋风⾻”),他⽤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疾苦的《蒿⾥⾏》等,有反映个⼈政治抱负的《短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
指汉魏之际曹⽒⽗⼦、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玚、刘桢)等⼈慷慨悲凉的诗⽂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时期的诗⽂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这⼀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批⽂学巨著,形成了⽂
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五⾔形式,以风⾻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即⼈们常说的“建安风⾻”。建安⽂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学艺术的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风;唐陈⼦昂盛赞“汉魏风⾻”,李⽩有“蓬莱⽂章建安⾻”的诗句。
3.歌⾏体
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的颇多⽽得名,其章节、格律⼀般⽐较⾃由,形式常采⽤五⾔、七⾔、杂⾔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知识点⼆解题及背景
1.解题:
这是⼀⾸乐府诗,“短歌⾏”是汉乐府的⼀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和短歌之分。⼀般是根据歌词⾳节的长短⽽⾔。⼀般说,长歌⽐较热烈奔放,⽽短歌的节奏⽐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的忧愁和苦闷。⾏,则是古代诗歌的⼀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短歌”是针对歌词⾳节的长短⽽⾔的。这⾸诗诗句都是四字句,就成为“短歌”。长歌⾏与短歌⾏的区别除了在歌声、曲调的长短上有区别外,还有另⼀个区别,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较适合抒发内⼼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
⾚壁⼤战前⼣,在曹军⽤铁锁连⾈之后,曹操看着⼤军威武的⽓势,以为不⽇就可扫平四海,统⼀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乐,以歌舞壮军威,饮⾄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去。曹操感此景⽽持槊歌此《短歌⾏》,意下抒发了⾃⼰⽴志统⼀中原的雄⼼⽃志,不禁令⼈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败⾚壁,然⽽这⾸不朽的乐府诗却被⼴为传唱。
3.名家点评
(1)魏武帝“对酒当歌,⼈⽣⼏何”……⾔当及时为乐。⼜旧说长歌短歌,⼤率⾔⼈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唐代史学家吴兢
(2)孔融、杨修俱毙其⼿,操之⾼深安在?⾝为汉相,⽽时⼈⽬以汉贼,乃以周公⾃拟,谬矣。
——南宋⽂学家、宋末⽂坛领袖刘克庄
(3)此诗即汉⾼(祖)《⼤风歌》思猛⼠之旨也。——清代⽂学家陈沆
(4)⾔当及时为乐也。“⽉明星稀”四句,喻客⼦⽆所依托。“⼭不厌⾼”四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也。——清代诗⼈、学者沈德潜
知识点三基础知识
1.字⾳
譬.如(pì) 青青⼦衿.(jīn)呦呦.(yōuyōu )何时可掇.(duō)
度阡.(qiān) 契.(qì)阔谈?.(yàn)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2.通假字
契阔谈?:“?”通“宴”,宴会
3.古今异义
⼈⽣⼏何
..古义:多少今义:⼏何学的简称
4.词类活⽤
⽉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瑟吹笙:名词⽤作动词,弹奏
周公吐哺,天下归.⼼:使动⽤法,使……归
5.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宾语前置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知识点四内容解读
1.朗读节奏:
对酒/当歌,⼈⽣/⼏何!譬如/朝露,去⽇/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衿,悠悠/我⼼。但为/君故,沉吟/⾄今。
呦呦/⿅鸣,⾷野/之苹。我有/嘉宾,⿎瑟/吹笙。
明明/如⽉,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相存。契阔/谈,⼼念/旧恩。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
2.⽩话译⽂:
短歌⾏
⼀边喝酒⼀边⾼歌,⼈⽣短促⽇⽉如梭。
好⽐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哟,你们令我朝⼣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今。
阳光下⿅呦呦欢鸣,悠然⾃得啃⾷在绿坡。
⼀旦四⽅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出汇成长河。
远⽅宾客踏着⽥间⼩路,⼀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宴饮,争着将往⽇的情谊诉说。
⽉光明亮星光稀疏,⼀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才有它们的栖⾝之所?
⾼⼭不辞⼟⽯才见巍峨,⼤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愿天下英杰真⼼归顺我。
3.结构层次:
全诗共分为四层。
第⼀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写作者对酒当歌,感慨⼈⽣的短促。
作者强调他⾮常发愁,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道抓紧时间建功⽴业。这⾥讲“⼈⽣⼏何”,不是叫⼈“及时⾏乐”,⽽是要及时地建功⽴业。巧妙地感染⼴⼤“贤才”,提醒“贤才”们⼈⽣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施展抱负。
第⼆层:青青⼦衿……⿎瑟吹笙。写作者思念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青青”⼆句原来是《诗经·郑风·⼦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曹操在这⾥引⽤这⾸诗,固然是直接⽐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更是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这⼋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字,⽤了典故来作⽐喻,这就是“婉⽽多讽”的表现⽅法。
第三层:明明如⽉……⼼念旧恩。先写内⼼的忧愁,再写要礼遇贤才。
前四句⼜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个⼋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个⼋句。这⼋句也不是简单重复,⽽是含有深意的。曹操在这⾥进⼀步表⽰,他的求贤之⼼就像明⽉常⾏那样不会终⽌,⼈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样会受到优待。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
第四层:⽉明星稀……天下归⼼。写求贤若渴之情。
指那些犹豫不定的⼈才在三国⿍⽴的局⾯下⼀时⽆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意,要善于择枝⽽栖,赶紧到⾃⼰这⼀边来。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地披肝沥胆,希望⼈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不厌⾼,海不厌深”是通过⽐喻极有说服⼒地表现了⼈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满之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在这⾥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
4.诗眼:
忧:⼀忧⼈⽣短暂,⼆忧贤才难得,三忧天下未统。
5.意象:
(1)酒
在诗歌中“酒”⼀般被⽤来表达忧愁思绪,因⽽有了“借酒浇愁”⼀说,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业的⼈⽣理想。
(2)朝露
诗⼈将⼈⽣短暂⽐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中⼀般指⽣命短促易逝,如“⼈⽣处⼀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九⾸·驱车上东门》)。短歌行写作背景
(3)明⽉
在古典诗歌中明⽉⼀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喻贤才,“明明如⽉,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亮,⼀⼼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6.诗⼈形象:
曹操有宏⼤志向,充满霸⽓和谦恭之⽓;有⼴博的胸襟,待⼈真诚、热情、尊重⼈才(爱才惜才),对犹豫彷徨未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和同情。他忧⼈⽣,忧贤才,忧天下。因壮志难酬⽽忧,但他没有陷⼊低沉的哀叹⽽不能⾃拔,反⽽因忧愁⽽迸发出巨⼤的⽣命能量。《短歌⾏》是曹操胸怀⼤志的壮歌,体现了直⾯现实、热爱⽣命的担当与豪情。曹操的忧是进取中的忧,是追梦中的忧,是反复忧愁后的奋发激昂。⽣逢乱世,他彰显了⽣命价值,影响推动了⼀个时代。
知识点五课⽂主题
诗⼈以感⼈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命的忧患、⽣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拔,⽽是在对统⼀天下⼤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业的宏图⼤愿。
知识点六艺术特⾊
1.⽤典
适当⽤典可以增⼤诗词表现⼒,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①“青青⼦衿”——《诗经·郑风·⼦衿》
⽐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对情⼈爱怨和期盼的⼼情,这⾥诗⼈化⽤诗意,⽐喻热烈期待贤⼠的到来古朴深沉,⾃然妥贴。
②“呦呦⿅鸣,⾷野之苹我有嘉宾,⿎瑟吹笙”——《诗经.⼩雅.⿅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业⽽不遗余⼒的真诚态度。
④“⼭不厌⾼,海不厌深”——《管⼦.形解》
海纳百川,诚⼼纳英才,希望接纳的⼈才越多越好。
【⽤典的主要作⽤】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抒情⾔志,表明⼼迹
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典的形式】
化前⼈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是将前⼈语句消化后⽤⾃⼰的话写出。
明⽤历史故事。在引⽤历史故事时,明⽩地指出是何⼈何事,这是明⽤。
暗⽤历史故事。⽐明⽤隐蔽,因为没有明⽩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伤脑筋了。
反⽤历史故事。明⽤和暗⽤历史故事,都是正⽤其意,反⽤历史故事,则是反⽤其意。
2.⽐兴
①“明明如⽉,何时可掇?”——明⽉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忧虑不绝的⼼情。
②“⽉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
③“⼭不厌⾼,海不厌深。”——以⼭⾼海深⽐喻⼴招⼈才的博⼤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3.⾔志与抒情相结合
⾔志是这⾸诗的基调和灵魂。它加强了诗作的内容,使之更为厚重:它决定着诗作的主旨,使之更为深刻。⽽本诗的抒情性在很⼤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的艺术效果。
知识点七名句积累
曹操经典名⾔:
1、⽣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不幸中之⼤幸!
2、丈夫志四海,万⾥犹⽐邻。
3、欲取胜他⼈,⾃⼰先要⽴于不败之地!
4、唯才是举,吾得⽽⽤之。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骥伏枥,志在千⾥。
7、龙能⼤能⼩,能升能隐,⼤则兴云吐雾,⼩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世之英雄!
8、⼲⼤事⽽惜⾝,见⼩利⽽忘命,⾮英雄也。
9、以蝼蚁之⾥⽽撼泰⼭,何其愚也。
10、夫英雄者,胸怀⼤志,腹隐机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四.课堂练习
(⼀)语⾔⽂字运⽤
阅读下⾯的⽂字,完成下列⼩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_______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不得不转⽽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________却⽆能为⼒,终⽇周旋于⾝份认知与⽣存状况的巨⼤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______,唯恐稍有疏忽⽽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少有全者”,朝不保⼣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个⼈都患上了名为“末⽇迷狂”的集体癔症。后⼈提起魏晋风流,⽆不带着艳羡的语⽓,⾔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殊不知这风雅⾄极的“烟⽔⾊”背后,是多少徒劳⽆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______,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学家何晏带着⼀剂名为“五⽯散”的药⽅华丽登场,()。
1.依次填⼊⽂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明哲保⾝与⽣俱来处⼼积虑⼈⼈⾃危
B.全⾝⽽退与⽣俱来殚精竭虑⼈⼈⾃危
C.全⾝⽽退天赋异禀处⼼积虑提⼼吊胆
D.明哲保⾝天赋异禀殚精竭虑提⼼吊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常习惯⽤语,推断词语意义及⽤法。
“明哲保⾝”原指明智的⼈不参与可能给⾃⼰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利益⽽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