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写作背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
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创作背景其一: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意象:酒、朝露、鹿鸣、月、乌鹊、山、海。
第一句话就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用晶莹剔透的露珠来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惋惜。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前八句描绘的图景:在夜晚,天气较好,夜晚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明亮的月亮,柔和的月光洒满大地,而曹操正在月下畅饮,然后曹操槊立在船头,慷慨吟诗。营造了一种忧愁的氛围,此时此景,诗人惆怅的心情与壮志难酬的伤感。
接下来的八句,通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展现一幅野鹿在呦呦鸣叫,呼唤同伴一起食野草的和谐美好画面,描绘鹿在广阔的大草原呦呦长鸣,而诗人鼓瑟吹笙,与贤人一起相聚的热闹,共同歌舞的欢乐热闹场面。折射出了诗人求贤若渴,广纳贤才心理。
另外,鹿在古代史权力的象征,暗喻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雄心。诗人并没有在伤感中一直惆怅到底,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出与广大贤人集聚一堂的景象。鹿在广阔的大草原呦呦长鸣,而作者鼓瑟吹笙,与贤人一起相聚的热闹场面,从这个画面中能体会到诗人求贤若渴,广纳人才的求贤心情。
第三个八句作者很快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望着明月,开始忧愁。那种渴望人才的心情又由实到虚,想象许多人才来问候自己,自己与人才促膝而谈的景象。这种意境通过画面的构建就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诗人那种渴望的心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描绘皓月当空,诗人独自一人,望着田间小路,渴望拾到明月,想象许多人才来问候自己,自己与人才促膝而谈与宾客谈心宴饮,诉说情谊的景象。营造了忧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
最后八句:描绘诗人望着皎洁的月亮,乌鹊绕着树而飞的画面,表达出良禽择木而栖,良才也要择主而侍,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渴望人才的心情。
“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描绘一幅山高海阔的画面,营造壮阔的氛围,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全诗通过四幅画面,由实到虚,又由实虚结合到虚实结合的不断变换中,感慨中杂糅中悲愁、沉吟、开朗等情感以及诗人慷慨激昂的胸怀与广纳人才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