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2.体会曹操之“忧”以及蕴含其中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典故、比喻等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已经学习了必修(一)中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是高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的形象、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把握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新的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 运用典故、比喻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短歌行评论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东汉末年分三国,时事造就英雄多。
孙刘关张智孔明,众口曹操是奸雄。
大家口中的“奸雄”曹操又为何被后人称作“治世之能臣”呢?《三国志》作者陈寿称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依据何在?常言道“文如其人”,那么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来领略一下这位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风采吧!
(板书题目、作者)
二、题解
歌行:古代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
“短歌行”的“短”与“长歌行”的“长”相对,是就歌词音节长短而言的。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
师生回顾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反复朗读体味情感
3. 分析思考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
学家。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封为丞相、魏王。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不仅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在他们提倡、带动之下,这个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采夺目的一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诗风苍凉悲壮,感情深挚、气韵沉雄。
代表作品:
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
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
写景的《观沧海》
抒情的《龟虽寿》等等。
2.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决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
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大战前夕,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朝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二)检查“自主完成”情况
1.字音检测
2.层意概括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热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三)诵读
1、听录音(2分5秒),领悟情感。
2、自读
朗读指导: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作者写诗言为心声,学者读诗读出心意,要读出曹操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
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3、展示
(四)内容、手法把握
1.总体感悟
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往往统摄全篇的“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能笼罩全篇的词语。它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通读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字最恰当?即出“诗眼”。
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情感解读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诗人到底”忧”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忧情”
第一层开篇八句以慷慨悲歌起笔,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酒→忧——功业未就,光阴易逝。
一忧人生短暂
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第三层继续抒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纷纷到来,主宾开怀畅饮,共叙友情。
讨论这里的“忧”和第一节的“忧”表达的情感一样吗?此节中诗人为何而忧?
第一节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此节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作者在此吐露的是求贤不得之忧。
求贤不得,仰慕贤才
二忧贤才难得
第四层作者希望贤才能够选择明主,自己既有宽广的胸怀,又有古代先贤待贤之心,表明自己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三忧功业未就
讨论诗人忧人生短暂,因而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似乎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和本诗创作背景,我们不难做出判断,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
闷和感慨。但是,这种苦闷和感慨,也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只有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产生,它决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所以说诗人的苦闷和感慨,正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自有它的积极意义存在。也就是说,曹操是积极进取的,这个“忧”是进取中的忧
叹,追求中的苦闷,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总结全诗: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短歌行写作背景
思思慕贤才,宴饮嘉宾
迎渴盼人才,建功立业
盼贤才择主,搜揽人才
曹操的“忧”总共有三层内涵:一“忧”人生苦短;二“忧”人才难得;而感叹人生苦短,渴求人才是缘自自己功业未就,所以三“忧”功业未就。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招揽人才,曹操虽有诸多谋士武将,但为了完成统一的功业,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他这来。
忧→志
(着眼点)(立足点)
诗歌的主旨: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手法解读
第一,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1.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项羽失败,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拨剑自刎,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2.引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
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