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
  ⽉露脸,⽟兔跳,朗朗中秋快来到;嫦娥舞,后羿笑,吴刚帮拍婚纱照;天上欢,⼈间闹,吉祥如意好预兆;酒⼀端,乐淘淘,祝你阖家幸福步步⾼!以下是店铺帮⼤家整理的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篇1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进⼀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个传统节⽇,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应该拥护我们⾃⼰的传统节⽇,保留⼀点炎黄⼦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学⽣感觉到亲情、感情存在。
  ⼀、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同学;
  3、排练朗诵、合唱《⽔调歌头·中秋》等节⽬;
  4、学⽣查有关中秋的信息。
  ⼆、活动过程:
  1、主持⼈(顾佳卉、)致欢迎词;
  2、周想朗诵《⽔调歌头·中秋》;
  3、讲述中秋的由来、⾷俗;
  4、讲述⾝边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
  5、有关中秋的民谣表演;
  6、冯⽂彬等全班合唱《⽔调歌头·中秋》;
  7、主持⼈宣布班会结束。
  三、活动内容:
  ⼥:⾸先欢迎各位⽼师光临,参加我班的“我们的节⽇——中秋”主题班会。
  男:当冰峰上的⼀⽚雪花在阳光的拥抱中成了⼀滴⽔珠的时候,它便有了⽣命,有了与⽣俱来的蓝⾊的梦想。
  ⼥:当这滴⽔珠将⾃⼰溶⼊涓涓细流、溶⼊汪洋⼤海的时候,它便有了勇⽓、有了追逐梦想的汹涌的⼒量。
  男:转眼间⼜到中秋佳节了,在此祝所有的同学⽼师——
  合:“中秋节快乐!”
  男:我想同学们对“中秋”应该不会陌⽣吧?我们来⼀起回忆⼀下,我们有没有学过什么诗词是有关中秋的?
  ⼥:下⾯请欣赏周想朗诵《⽔调歌头·中秋》:
  ⽔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宇,⾼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共蝉娟。
  男:很好,谢谢周想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朗诵《⽔调歌头·中秋》,同学们,我们谈中秋到现在,那有谁知道“中秋”的由来啊?(同学们⾃由发⾔)
  “中秋”⼀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五⽇,在⼀年秋季的⼋⽉中旬,故称“中秋”。⼀年有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赋予⽉亮许多传说,从⽉中蟾蜍到⽟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丰富的想象⼒为⽉宫世界描绘了⼀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汉⾄唐,墨客骚⼈纷纷吟咏⽉亮及⽉中之事,⼋⽉⼗五⽉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当空,清辉洒满⼤地,⼈们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五作为亲⼈团聚的⽇⼦,因此,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年之中的重⼤节⽇,⼜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直是统治者⼗分重视的⼀件⼤事。⽽三年⼀次的秋闱⼤⽐,恰好安排在⼋⽉⾥举⾏。胜景与激情结合在⼀起,⼈们便将应试⾼中者,誉为⽉中折桂之⼈。每到中秋,必须进⾏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节⽇(春节、端午、中秋)之⼀。
  (事先让学⽣利⽤⽹络资源查)
  ⼥:其实呢,最近⼏年我们这代⼈对这些节⽇慢慢淡化了,反⽽对圣诞节等⽐较注重。在2008年中秋节才被正式确⽴为法定节假⽇。2007年12⽉14⽇,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放假办法〉的决定》(第⼆次修订),规定⾃2008年1⽉1⽇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清明、端午、中秋当⽇放假⼀天。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节期为农历⼋⽉⼗五,是⽇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因这个节⽇在秋季、⼋⽉,故⼜称“秋节”、“⼋⽉节”“⼋⽉会”;⼜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进⾏的,所以⼜俗称“⽉节”“⽉⼣”“追⽉节”“玩⽉节”“拜⽉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的崇拜、⽉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地神的遗俗。
  男:同学们知不知道到中秋了,我们这边有什么样的⾷俗啊?(同学们⾃由发⾔)吃⽉饼、鸭⼦、芋头等。
  ⼥:中秋节这⼀天⼈们都要吃⽉饼以⽰“团圆”。⽉饼,⼜叫胡饼、宫饼、⽉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胡桃、芝⿇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归,当时恰有⼀个吐蕃商⼈进献胡饼,李渊很⾼兴,⼿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亮)。”随后分给⾂⾷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
分⾷⽉饼的开始。但“⽉饼”⼀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牧的红菱饼。⽉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五⽇祭⽉,其祭果饼必圆。”⽥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五谓之中秋,民间⼜以⽉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饼的盛况:坊民皆“造⽉饼相遗,⼤⼩不等,呼为⽉饼。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饼值数百钱者。”⼼灵⼿巧的制饼⼯⼈翻新出奇,⽉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风吟》描述说:“⽉宫符,画成⽟兔窑台居;⽉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双蟾兔满⼈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寒归不得,空劳⽟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饼已成为⼀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清⼈袁枚《随园⾷单》介绍道:“酥⽪⽉饼,以松仁、核桃仁、⽠⼦仁和冰糖、猪油作馅,⾷之不觉甜⽽⾹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赏⽉还产⽣了许多地⽅民俗,如江南的“⼘状元”:把⽉饼切成⼤中⼩三块,叠在⼀起,最⼤的放在下⾯,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的在上⾯,为“探花”。⽽后全家⼈掷骰⼦,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男:中国是⽂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关于中秋也就有了很多的传说,同学们有谁能够给我们讲讲吗?(同学们⾃由发⾔)
  嫦娥奔⽉
  相传,远古时候有⼀年,天上出现了⼗个太阳,直烤得⼤地冒烟,海⽔枯⼲,⽼百姓眼看⽆法再⽣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顶,运⾜神⼒,拉开神⼸,⼀⽓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和妻⼦在⼀起,⼈们都羡慕这对郎才⼥貌的恩爱夫妻。⼀天,后羿到昆仑⼭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怀⿁胎的逄蒙假装⽣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后不久,逄蒙⼿持宝剑闯⼊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逄蒙的对⼿,危急之时她当机⽴断,转⾝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时飘离地⾯、冲出窗⼝,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间最近的⽉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们哭诉了⽩天发⽣的事。后羿既惊⼜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了。⽓得后羿捶胸顿⾜哇哇⼤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亮格外皎洁明亮,⽽且有个晃动的⾝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鲜果,遥祭在⽉宫⾥眷恋着⾃⼰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下摆设⾹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嫦娥奔⽉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较,可见⼈们对嫦娥奔⽉的故事做了很多加⼯,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同美,使之符合⼈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的“嫦娥奔⽉”相左,《全上古⽂》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吉,翩翩归妹,独将西⾏,逢天晦芒,⽏惊⽏恐,后且⼤昌。’嫦娥遂托⾝于⽉,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宫中终⽇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
  各地⽉饼的传说
  ⽉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和拜⼟地公的必备祭品。⽽中秋节吃⽉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末年,汉⼈打算起来反抗蒙古⼈的统治,却苦于⽆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说有冬瘟流⾏,除⾮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饼来吃,才能避免。⼈们买了⽉饼回到家中,发觉⾥⾯藏着纸条,上⾯写着:“中秋夜,杀鞑⼦,迎义军!”于是众⼈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锡⼈中秋早晨⼀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时刻都想反抗。有⼀年,⼤家约好中秋之夜⼀齐动⼿。为了厌胜,⼈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家都要住⼀个蒙古兵,受汉⼈供养,监视汉⼈的⾏动,
并且只允许三家共⽤⼀把菜⼑。⽼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饼馅⼦⾥。潮⼈取芋头与“胡头”谐⾳,且形似⼈头,因此每⾄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今犹存。⼴东⼴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后,便以其头祭⽉,后来改以芋头代替。⾄今⼴东⼈剥芋⽪时仍称为“剥⿁⽪”。
  (事先让学⽣利⽤⽹络资源查)
  ⼥:当然除了传说以外,我们还是有很多关于中秋的民谣,有谁能说说吗?(同学们⾃由发⾔)
  童谣
  ⽉亮光光骑马燃⾹东也拜西也拜⽉婆婆⽉奶奶保佑我爹做买卖
  不赚多不赚少⼀天赚三⼤元宝
  中秋拜⽉歌
  ⽉亮亮吃⼤饼
  ⼤饼勿吃吃⼩饼⼩饼勿吃吃⾹稃
  吃了饼风调⾬顺
  吃了稃⽣活步步⾼
  ⽉饼
  ⽉饼⽉饼真好吃冬过爱吃⼤⽉饼
  中秋佳节赏⽉圆冬过⾃在⽉饼中
  ⽉饼我爱吃⽉饼圆⼜圆咬⼀⼝⾹⼜甜教我如何不想念
  盼中秋等⽉圆⽉饼端上我⼼欢
  不等爷奶慢不管弟妹玩我先把上⼀快解解谗
  啊⽉饼好好吃个遍管它肚⼦愿不愿
  全家拜⽉
  ⼋⽉初⼀太平初⼀⽉到中秋全家拜⽉宝塔灯照照天地花下藕
  藕丝连连红⽯榴榴开见⼦团圆饼夫妻同偕到⽼和家和睦团圆
  中秋夜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忙摆果饼烧线⾹⼤家⼀起拜⽉亮分红柿
  切蛋黄赏罢⽉亮⼊梦乡乘⽕箭⽉宫逛看看嫦娥和吴刚
  男:短短的四⼗五分钟即将过去,我们的主题班会也接近尾声了,最后由我们的×××同学带领⼤家合唱《⽔调歌头·中秋》。
  ⼥:“我们的节⽇——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祝⽼师同学们中秋节快乐,谢谢各位。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篇2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淆,中秋⼣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唐书·太宗记》记载有“⼋⽉⼗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始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之⼀。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
  活动⽬标:
  1、能回忆我吃过的⽉饼,在⽉饼上画出图案。
  2、激发幼⼉创作的欲望,引起对中秋节活动的兴趣。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的快乐。
  4、了解节⽇的来历,知道节⽇的⽇⼦及习俗,乐于参与节⽇的活动。
  活动准备:
  材料:⽔彩笔、范例、纸环境:幼⼉在家尝过各种各样的⽉饼活动过程:
  1、回忆讲述:我吃过的⽉饼是什么样的?⽉饼上有什么?(⿎励幼⼉⼤胆讲述)
  2、幼⼉、⽼师⼀起在三⾓形、正⽅形、长⽅形的图形上画出图形,可以是⾃由的,也可以是按规律排列的。
  3、幼⼉练习,⿎励幼⼉能⼤胆作画。
  4、展⽰讲评:我画的⽉饼。
  活动反思:
  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了解了中国传统节⽇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学会了分享,提⾼了对我国民族传统⽂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篇3
  ⼀:活动⽬标
  1、通过倾听故事及观看⽉相变化图,初步了解⽉亮的变化规律;
  2、尝试运⽤语⾔、动作及绘画的形式表现⾃⼰对⽉亮变化的理解;
  3、对⽣活中的⾃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亮的变化。
  ⼆:活动准备
  1.学习DVD
  2.动态教具
  3.课件:幼⼉⽤书、铅笔⼈⼿⼀份
  4.教学挂图
  三:活动过程:
  1、导⼊,教师根据幼⼉已学的美术活动中《⽉亮》,进⾏经验的迁移
  师:上星期的美术课中,我们学习画了⼀个美丽的⼩,我要看看哪位⼩朋友能想起来,她是谁?⽼师给你们⼀个提⽰:她长了⼀对美丽的翅膀。
  师:对,是⽉亮,那哪位⼩朋友还记得⽉亮的脸是什么形状的?有的⼩朋友画了圆圆的⽉亮,有的⼩朋友画了细细弯弯的`⽉亮,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亮的脸可以变化?
  2、倾听故事《⽉亮做⾐裳》,激发幼⼉了解⽉亮变化的愿望
  (1)师:为什么⽉亮姑娘做的⾐裳总是不合⾝呢?(激发幼⼉发现⽉亮在不停的变化)
  (2)教师引导幼⼉迁移已有⽣活经验,交流⾃⼰看到的⽉亮形状。
  师:你见过的什么样的⽉亮?像什么?(⿎励幼⼉⽤语⾔和⾏动进⾏表达,教师在⿊板上记录幼⼉所讲⽉相)
  (3)播放《⽉亮做⾐裳》的动画,引导幼⼉初步感受⽉亮的变化规律。
  师:现在,请⼩朋友看⼀下,⽼师为你们准备的《⽉亮做⾐裳》的动画,请你看⼀看,⽉亮姑娘的变化和你看见过的和想象中的有什么不⼀样?
  四:简要解释⽉亮姑娘变化的原因,使幼⼉产⽣科学探索的兴趣
  (1)师:⼩朋友们现在都知道,⽉亮每天都在变化,那⼩朋友们知道“⽉亮”为什么变化?请你们⼤胆地猜⼀猜,然后告诉⽼师。
  (2)播放图⽚,使幼⼉初步感知⽉亮姑娘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影⼦的投射
  师:⼩朋友来看⼀看⽼师为你们准备的图⽚,请你看⼀看,⽉亮在哪⼉?地球在哪?那太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候,⽉亮被谁挡住了啊?原来是⽉亮和我们居住的地球想晒太阳,可是⽉亮的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这个怎么办?
  师:⽉亮很聪明,她想到⼀个好办法,请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办法?(⽤故事性的语⾔,引导幼⼉了解⽉亮在围绕地球旋转)噢,原来⽉亮想到了,只要围绕地球旋转,当它转到地球和⽉亮中间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完全晒到太阳啦?
  五:教师出⽰教学挂图,幼⼉理解图⽚所表达的意思,了解⽉亮变化的规律
  (1)师:⽉亮聪明不聪明啊?那⽼师现在就来考⼀考我们班的⼩朋友,看看⼩朋友⽐不⽐⽉亮聪明。
  (2)观看教学挂图,幼⼉理解图⽚所表达的意思。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每幅图上的数字表⽰什么?(初⼀、⼗五、⼆四等),那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出⽰动态教具,请幼⼉总结⽉亮变化规律
  引导幼⼉说出随着时间的变化,⽉亮每个⽉开始的时候变成细细的⽉⽛,到了每⽉⼗五就变成了⼤圆盘,到了⽉底的时候⼜慢慢变回了⽉⽛的形状。
  六:幼⼉根据⽉亮变化规律进⾏填图游戏
  师:你们看,图中的初九和⼆⼗四号得⽉亮被刘⽼师不⼩⼼擦掉了,现在忘掉了她们的样⼦,请你们当我的好帮⼿,帮我把她们的样⼦画出来好不好?
  (请幼⼉在幼⼉⽤书中添画出来)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篇4
  活动⽬标
  (⼀)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动物们齐⼼协⼒,成功“吃到”⽉亮后的快乐⼼情。
  (⼆)喜欢欣赏⽂学作品,能对故事内容展开⼤胆的想象与表达。
  活动准备
  PPT\图画书《⽉亮的味道》、舒伯特的《⼩夜曲》。
  活动过程
  ⼀、提问导⼊,引发想象
  [师]每年中秋节晚上的⽉亮是怎样的呢?是的,⽉亮很圆,也很亮。
  (出⽰图书)我这⾥有⼀本书,让我们⼀起来念念这本书的名字好吗?(《⽉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亮,你想象⼀下⽉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幼⼉A:⽉亮的味道可能像⾹蕉⼀样甜甜的。
  幼⼉B:也可能就是⼤饼的味道,成成的。
  幼⼉C:也可能是没有味道的。
  [师]让我们来看看故事⾥的动物们是怎么想的,我们⼀起来听故事。
  ⼆、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师]《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插问)
  1.请⼤家数⼀数画⾯上有⼏双眼睛?(九双眼睛)能说说有⼏只⼩动物吗?(九只⼩动物)
  2.⼩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亮?
  幼⼉A:再⼀只⼩动物,⼀只⼩⼀点的就可以了。
  幼⼉B:去借把梯⼦爬上去。
  幼⼉C:叫⼩猴⼦⽤⼒往上跳。
  3.⼩动物们挤在⼀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
  幼⼉A:这幅画⾯让我感觉很温馨。
  幼⼉B:我感觉像躺在妈妈的怀抱⾥,很温暖。
  幼⼉C:这让我想起了宿泊活动,⼤家睡在⼀张⼤床上,⼼情很愉快。
  4.⼩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为什么?
  幼⼉A:⼩鱼也想尝尝⽉亮的味道。
  幼⼉B:⼩鱼说,⽔⾥的⽉亮是假的,是影⼦。
  5.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个部分最有趣?
  幼⼉A:⼩⽼⿏摘到⽉亮很有趣。
  幼⼉B:⼩动物们“叠罗汉”很有意思。
  幼⼉C:⽉亮被吃掉了⼀半最有趣。
  6.⼩动物们是⽤什么⽅法摘到⽉亮的呢?他们是怎样“叠罗汉”的?
  7.⼩动物们想摘⽉亮,但⽉亮为什么要轻轻地往上⼀跳呢?(⽉亮和动物们在做游戏)我们也来玩⼀玩。(教师可请幼⼉边复述边体验故事主要情节。)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
  [师]让我们⼀起再来完整地听⼀遍这个故事。
  (播放配乐故事,引导幼⼉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师]如果,让你们也来摘⽉亮,你们会想什么办法?你希望⽉亮是什么味道?
  (教师⽰范句式:我希望⽉亮是甜甜的,就像美味的巧克⼒)
  幼⼉A:我希望我能乘直升飞机去摘⽉亮。
  幼⼉B:我希望⽉亮有薯⽚的味道。
  幼⼉C:我要做⼀架很长很长的梯⼦。
  幼⼉D:我希望⽉亮是冰淇淋的味道,最好是⾹蕉味的。
  幼⼉E:我希望乘热⽓球去⽉亮。
  幼⼉F:我希望⽉亮是⽉饼的味道,我要摘下⼀⽚回来和我的家⼈⼀起分享。
  活动延伸
  教师可启发幼⼉在区域活动时把⾃⼰的想象画出来。
  活动评析
  瑞⼠画家麦克·格雷涅茨笔下的绘本故事《⽉亮的味道》充满童趣。
  夜晚,⾼⾼挂在天上的⽉亮在成⼈的眼⾥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下⽉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轮皎洁的明⽉被幻化成了令⼈垂涎欲滴的“⾷物”。不是吗?在孩⼦们的眼⾥,它像极了⼀⽚⾹喷喷的薯⽚,还像极了⼀个诱⼈的冰淇淋球。⽽故事中的⼩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亮可谓不惜⼀切代价。在“够”⽉亮的过程中,⼩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令⼈感动,故事中⼩动物们那可爱的“坚忍不拔”“坚持到底”对孩⼦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班的孩⼦⼤多都知道天上的⽉亮是不可能吃到的,但他们⼜相信故事中的⼩动物们确确实实吃到了⽉亮,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奇思妙想带给孩⼦的⽆限乐趣。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当⼩动物们尝到了⽉亮的味道,⼀个挤着⼀个⼼满意⾜地睡着时,⼀条⼩鱼看着刚才发⽣的这⼀切,提出问题了:“为什么它们要那么费⼒,到⾼⾼的天上去摘⽉亮?这不是还有⼀个嘛,喏,就在⽔⾥,在我旁边呀。”这⼀情节⽆疑⼜激发孩⼦们更深地去思考和想象。这真是⼀本既好看,⼜好玩,还可以让⼈动脑筋的故事书。
应该讲,教师在执教中,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主旨,并⼒求让孩⼦体验故事的情趣。尤其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从中国传统节⽇“中秋节”导⼊,开门见⼭地提出问题“⽉亮是什么味道的”,由此激发幼⼉听赏故事的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采⽤了“听赏⼀想象⼀讨论⼀体验”的⽅式,预设了⼀些插问,如“⼩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亮”“⼩动物们挤在⼀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这些插问在启发幼⼉想象的同时,更帮助幼⼉理解作品内容,并进⽽体会⼩动物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当然,在以下⽅⾯,还可以作进⼀步的探讨和实践:
  1.需进⼀步正确把握主次线,采⽤恰当⽅式演绎作品
  这个故事的重复情节较多,讲述中教师采⽤了边讲边插问的⽅式帮助幼⼉理解内容,但插问要注意详略得当。我认为重点插问可以放在⼩动物们“叠罗汉”的情节上,引导幼⼉通过观察画⾯展开讨论,使幼⼉了解动物们“叠罗汉”的顺序,感受动物们玩耍时的调⽪可爱。次重点插问可以落在⼩动物们睡着了的情节上,进⼀步引导幼⼉去体现齐⼼协⼒的成功所带来的满⾜与快乐的情绪。
  此外,在讲述故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处理好语⽓语调以及适度的情感渲染。教学中可以请孩⼦们学⼀学⼩动物的话,让幼⼉融⼊⾓⾊体
验“摘”⽉亮的快乐,获得语⾔练习的机会。
  2.要注意满⾜幼⼉对问题讨论的需求
  从活动现场看,孩⼦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叠罗汉”,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对这个情节和画⾯进⾏重点讨论,如“⼩动物是怎么叠罗汉的?”“海龟为什么被叠在最下⾯?”“海龟会不会被压死?”结尾时,孩⼦们对“⽔中怎么会有⼀个⽉亮”尚存疑问,教师在此可以即兴组织⼀次⼩⼩
的“辩论赛”,让孩⼦们各抒⼰见,借“辩论”促进幼⼉的语⾔表达和思辨能⼒,进⽽激发幼⼉对⼤⾃然现象“⽔中倒影”产⽣继续探究的热情。
  3.应适当选⽤乐曲,营造温馨的欣赏氛围
  引导幼⼉欣赏⽂学作品,⾳乐的烘托和渲染,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表达起着⼗分重要的作⽤。但是,在乐曲的选⽤上,还可再做努⼒。如当⼩⽼⿏“摘⽉亮”时,配上更加优美流畅的⾳乐;当⼩⽼⿏“吃⽉亮”时,配上活泼诙谐的⾳乐;当⼩动物们“同枕共梦”时,再配上舒缓的梦幻曲。这样处理,会进⼀步加深幼⼉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增强幼⼉对故事情趣的感受。
  附故事:《⽉亮的味道》
  作者:(瑞⼠)麦克·格雷涅茨
  “⽉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啊!”夜⾥,动物们望着⽉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伸长了⼿,伸长了腿,也够不着⽉亮。
  有⼀天,⼀只⼩海龟决⼼去摸⼀摸⽉亮。⼩海龟爬呀爬,总算爬到⼭顶,⽉亮近多了。可是,⼩海龟还是够不着。于是,海龟叫来了⼤象。“⼤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象的⿐⼦往上⼀伸。这时,⽉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亮轻轻地往上⼀跳。⼤象还是够不着,它叫来了长颈⿅。然后长颈⿅叫来了斑马,斑马叫来了狮⼦,狮⼦叫来了狐狸,狐狸叫来了猴⼦。每次都是眼看就要摸着了,可⽉亮总是会轻轻地往上⼀跳,⽉亮⼜漂远⼀点,还是够不着。
  最后猴⼦叫来了⽼⿏。
  ⽉亮看着⽼⿏,⼼想:“这么个⼩不点⼉,肯定捉不到我的。”⽉亮已经玩累了,这回它没有动。
  瞧,⽼⿏先爬到海龟⾝上,然后爬到⼤象⾝上、长颈⿅⾝上、斑马⾝上、狮⼦⾝上、狐狸⾝上、猴⼦⾝上,然后,“咔嚓!”⽼⿏咬下⼀⽚⽉亮。“多么美味的⽉亮啊!”
  ⼩⽼⿏给动物们都分了⼀⼝⽉亮,⼤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篇5
  ⼀、活动⽬标:
  1、通过学⽣的⾃主活动让学⽣了解农历⼋⽉⼗五是中秋节,以及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2、让学⽣知道中秋节是我国民间庆贺丰收和团圆的节⽇。
  3、激发学⽣热爱祖国传统⽂化,热爱⼤⾃然的情感。
  4、使学⽣懂得各种形状的⽉亮的名称。培养学⽣团结合作,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活动建议:
  1、跟据⼀年级学⽣的年龄特点,本课在内容的设置上由浅⼊深。主要从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让学⽣初步了解中秋节,通过尝⼀尝⽉饼,画⼀画学⽣⼼中的中秋节等动⼿操作活动,来激发学⽣对民俗节庆课的兴趣。
  2、建议让学⽣可以回家做适当的准备,通过询问⽗母等查询⽅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3、在课后拓展这⼀环节,主要是让学⽣将⾃⼰对中秋节感兴趣的内容和习俗的了解⽤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画⼀画⼼中的饿中秋节,教师把学⽣的作品挑选后布置在教室的展⽰板进⾏展⽰。
  三、活动过程:
  (⼀)、谈话引⼊,交流中秋节的习俗
  1、师⽣谈话引⼊⼋⽉⼗五中秋节。中秋的由来和中秋的故事
  2、学⽣交流今年中秋节的活动安排。
  3、⼤家⼀起分享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吃⽉饼、赏⽉、观潮、燃灯、玩兔灯、祈福等)
  (⼆)、听故事,说⼼愿
  1、教师讲嫦娥奔⽉的故事。(配乐)
  2、学⽣打电话与嫦娥说说⼼⾥话。
  (1)、出⽰听话说话要求:仔细听,牢牢记,说清楚、说完整。(让学⽣充分拓展思维、开拓思路)
  (2)、说话时注意讲电话的礼仪。
  (3)、教师及时辅导点评,注意句⼦的完整性、优美性。
  (4)、学⽣⼩组讨论交流。
  (三)、了解有关⽉亮的知识
  1、教师介绍宋朝著名的诗⼈苏轼写的优美诗篇《⽔调歌头》。(学⽣齐诵)
  2、“⽉亮博⼠”给同学讲⼀讲⽉亮的奥秘。
  (1)、“⽉亮博⼠”请同学们把⾃⼰见到过的⽉亮的形状画下来,并把它剪下来。
  (2)、把同学的作品按⽉亮的形状归类,展⽰在⿊板上。
  (3)、同学交流从地球上会看到这些不同形状的⽉亮的原因,“⽉亮博⼠”归纳。
  (4)、同学交流⽉亮的名称,“⽉亮博⼠”边归纳边板书。
  (四)、教师⼩结,师⽣⼀起品尝⾃⼰购买的中秋⾷品,共同欢度中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好,说出了⾃⼰的想法与愿望。是啊!中秋节既是⼀个丰收的节⽇,⼜是⼀个团圆的节⽇。⽼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长⼤实现⾃⼰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过中秋节那天,向家⾥⼈讲讲⾃⼰知道的故事和知识。
  (2)、观察⽉亮的形状变化并记录。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篇6
  活动⽬标: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通过中秋节让学⽣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中所蕴涵的⽂化内核,真正了解节⽇,了解中国传统⽂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化理念,弘扬创新节⽇⽂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和传奇故事。
  3、画出你⼼中的中秋节。
  活动时间:
  20xx年9⽉25⽇
  活动准备:
  师⽣通过各种途径寻中秋节的资料。(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习俗、诗歌等)
  活动地点:
  x班教室
  活动过程:
  ⽼师导⼊: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定为法定节⽇,休息⼀天。从⽽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起来⾛进中秋佳节,⼀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齐读班会的主题:
  (中秋节是⽉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我们⼼⾥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传统节⽇之⼀,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常重要的传统节⽇,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娘、赏⽉、吃⽑⾖芋艿、吃⽉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眼⾥,可是⾮常重要的佳节。“⽉圆⼈团圆”,那是⼀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了,现在就让⽼师来给你们介绍⼀下:嫦娥奔⽉
  2、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中⽟兔、吴刚伐挂树
  四、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师: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轮明⽉⾼⾼挂的时期,诗⼈就会⽤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的思念。
  (1)、出⽰图⽚1
  ⽼师问: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的《静夜思》)
  队员齐背《静夜思》。
  (2)、⽼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队员发⾔)(举杯邀明⽉,对影成三⼈。选⾃李⽩《⽉下独酌》)(你们知道“但愿⼈长久,千⾥共婵娟”这句话出⾃谁⼈之⼝吗?
  (3)对了,⼏百年前丙⾠中秋的⼀个夜晚,正是⼤⽂豪东坡先⽣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调歌头?明⽉⼏时有》,“但愿⼈长久,千⾥共婵娟”就出⾃这⾸词。⽼师:今天,我们就⼀起来欣赏这⾸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调歌头》,刘禹锡的《⼋⽉⼗五夜桃源玩⽉》
  (5)学唱苏轼的《⽔调歌头》
  我国的诗⼈⼤多是忧国忧民的,⼜⼤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活中重要的⼀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洲》、《九⽉九⽇忆⼭东兄弟》等。
  五、⽼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家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常圆!⼈常在!⽼师感到好开⼼!看来,我们中队是⼀个完整的⼤家庭,就像中秋节的⽉亮⼀样圆圆整整!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