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扶贫工作,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作者:孟荣涛
来源:《北方经济》 2017年第11期
    摘
    要: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作为重要使命。全面推进扶贫脱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在党的工作指引下,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全面加强和推进扶贫工作: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激发本地区强大的内生动力,依托大数据平台,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民生保障为抓手,着力解决人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  扶贫  亮丽风景线亮丽的风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扶贫脱贫列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硬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全力开展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
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要的是落实好党中央各项扶贫决策部署,改善贫困地区面貌,提高贫困地区众生活水平。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赢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时,将再次向全世界展示坚定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彰显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内蒙古自治区在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加强扶贫脱贫工作,把各项国家政策落到实处,重点抓贫困地区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470.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为266万人;据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510.0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为80.2万人。五年间,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66万人减少到80.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0.34%下降到5.85%。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区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都有很大降幅,但内蒙古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处欠发达的基本区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扶贫脱贫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偏远地方,因受制于恶劣的生态环境、贫乏的自然资源、闭塞的地理位置,导致贫困众减贫脱贫困难重重,收入波动起伏不够稳定,不少农牧民因旱涝灾害、农畜产品价格下降等原因再度成为贫困人口,因病因灾等各类原因返贫的现象比较常见。
    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开展脱贫工作,以脱贫为基本要求,把防止返贫列为最终目标,通过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坚持民族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统筹,培育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实施精准扶贫。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输血造血相结合,激发强大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重在促进贫困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发展。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要形成产业发展模式,解决当地待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人民众的发展积极性,内外结合才能有进步和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发掘贫困地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作为扶贫脱贫的造血产业,创新传统旅游模式,发展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展现出强大活力。据最新统计数据,内蒙古自治区有57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其中有294个嘎查、村发展旅游项目。2016年,内蒙古全区脱贫人口为24万人,其中,通过发展旅游项目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有3.5万人,旅游脱贫人口占全区脱贫总人口的14.58%。内蒙古自治区注重满足国内外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全方位展示区内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和民俗风情,结合绿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的文化资源,开展农牧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草原自驾游、冰雪奇观游、养生度假游、休闲养老游等,发展四季旅游和主题旅游,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多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部门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102个嘎查(村)纳入扶贫工程范围。当地一位从事旅游业的牧民表示,依靠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多方面的指导、鼓励和支持,收入得到稳定增长,身边好几个外出务
工的年轻人也回来创业了,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自己以后还想再多投入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把这民俗旅游越做越大。很多牧民都提到,将一如既往地保护环境,同时也要求广大游客共同爱护环境,绝不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个人物质收益。
    二、依托大数据平台,有效实施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我国扶贫脱贫工作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扶贫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帮扶对象基本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为每家每户建立独立、全面、动态管理的数据库,分析致贫原因以便分析和确定帮扶方法,进行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做到因户施策、变通灵活,避免人为失误和资金浪费,这不仅有益于提高帮扶精准度,进行全程实时扶贫服务,更便于对比帮扶前后数据,研判帮扶工作成效。同时,还能动态化、数字化、直观化地显示帮扶进展,有利于开展审核、监督和监管工作,落实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为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弄清楚真正的贫困人口,掌握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内容,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精准监督、交流服务”功能,如呼伦贝尔市已实现全市范围内联网运行精准扶贫数据库,利用信息精准化管理,动态掌握基
本情况、科学分析贫困数据、详细制定帮扶计划、灵活确定帮扶措施、实时追踪管理脱贫进程,已形成涵盖市级、旗级、乡级、村级、户级5个层级的扶贫数据系统。数据系统主界面包括人口地图、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分析、贫困原因分析、劳动能力分析、数据对比分析等管理模块,各旗县市区数据资源能够同时共享,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呼伦贝尔市扶贫脱贫工作。基于精准扶贫形成的大数据平台,通过不断丰富完善数据内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做到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统筹协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三、民生保障为抓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扶贫工作的核心是以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浩大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基本的是要以民生保障为抓手促进经济发展,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教育就业等人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把民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启动一大批重点民生保障工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依靠产业带动推进就业、创业,增加城乡贫困人口收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实施教育公平
原则,2010年,贫困旗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5.8%,至2015年提高到96.6%;2010年,自然村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普及率为6.4%,至2015年提高到30%,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被列为各级教育部门工作重点。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00多亿元,将帮扶21万以上贫困人口达到稳定脱贫、12个区级贫困旗县脱贫。各部门统筹协作,着力改善城乡贫困人口住房条件,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任务,农村牧区低保标准得到提高。自治区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显著提高,全区整体民生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住房、交通、饮水、养老等问题,得到普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