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对话:课堂教学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刘艺冰
来源:《师道》2010年第07期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一、师生对话——倡导平等民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是“舵手”,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启迪学生思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学《秋天》,我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请大家用自己最优美、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或者给每幅画面命个名。(学生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
        生1:农家丰收图。
        师:何以见得是农家丰收图?
        生1:从诗歌中“稻香”“镰刀”“背篓”“肥硕的瓜果” 可以看出是农家丰收图。
        生2:渔船归泊图。从“圆圆的网”“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可以看出。
        生3:秋水伊人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还是用少女思恋图吧。
        师:同学们看这三个画面有没有共同特征:从季节上来说都是什么季节?(生齐答:秋天)从地点上来说呢?(生齐答:乡村)所以,我们可以将它们概括为“乡村秋景图”。
        显然,在这一教学片断中,“何以见得是农家丰收图?”是在引领或诱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生的多重回答则是充满民主、平等的情感交流。
       
        二、生生对话——引导合作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生生对话,不仅能自由表达观点,尽情提出见解,而且还能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下面是我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这篇笔记小说虽然很短,但是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都很典型。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友人未到而陈太丘独自走了,他这样做好吗?
        生1: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好,因为朋友之间需要互相谅解,他的朋友可能会有特殊的原因,我觉得他应该等他来了,问问朋友是什么原因,不然这样会伤害到朋友之间的友情。
        生2:我认为陈太丘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如果他一等再等的话,说不定要等一个下午,朋友如果不来的话,这一个下午就白白浪费了。再说,他已经等了很久,等过时间了。
        生3:我觉得不对,他等不到朋友,可能是朋友因为有什么事耽搁了,而陈太丘这样做就太不
守信了。
        师:好,其他人还有什么看法吗?
        生4: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朋友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来。当然,他再多等一会儿,也许朋友就到了。
        生5: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友谊很重要,要经过磨炼才能得到牢固的友谊,可是他却这样丢下朋友走了,朋友一定会觉得他不够朋友。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古人在交往中是很看重信用的,陈太丘与友人一起约定出行,但是过了中午友人没有来,他独自走了,实际上也是对朋友的一种无声的批评。生活中你如果与人约定,就要守时守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学生(齐声):做人要守时守信。亮丽的风景线
        师:当然在一定情况下也要懂得宽容别人。
        这一课堂对话教学环节通过设置矛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还引导他们在同等水
平上交流了思想和感情,使学生个人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生本对话——引领个性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生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有如下经历。
        师:请问同学们,你厌恶菲利普夫妇吗?为什么?
        生1:我厌恶他们。亲情是无价的,不管在怎样的环境和情况下都不应该割舍亲情。
        生2:不厌恶。当时法国社会人人都以金钱去衡量一切,他们只是其中一员。
        生3:我厌恶他们。因为于勒已经变好了,而且又老又可怜,怎么能抛弃他呢。
        生4:不厌恶。因为他们生活也很拮据,害怕多一个累赘,情有可原啊。
        生5:我厌恶他们。现在的于勒也不一定是个浪荡公子了,给一些机会,他会有变化的。
        生6:我不厌恶他们。因为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根本无力照顾他人,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见地,各有其理。但我要明确告诉大家的是,这篇世界经典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三个:批判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揭露势利小人的丑陋嘴脸;表现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依个人观点我是厌恶他们的,毕竟抛弃亲人是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辩护的。
        这一教例中,学生正是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和相互启发与碰撞中,全方位地了解了小说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与作者对话——深层次领悟主旨
       
        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常常提倡阅读要和文本对话,其实,“对话”除了走向文本展现的境域之外,除了将作者所表现的情致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嫁接之外,还有一个幽微的层面,文本的背后是作者,我们的阅读是在和作者握手,上升到对话则是在同作者交流、谈心,从而能深层次地理解主旨。如我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片断中有如下感悟。
        师: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生1:我觉得“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写出作者看花后的感受,是作者的心声。
        生2:我想“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哲理,是作者的感悟。
        师:得很好,那么作者说这些话要表现什么心声呢?(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
        生3:“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生4: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个人、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生5: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生6: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生7: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学生只有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内心感受,
真正感悟文章的主旨。当巧妙对话成为课堂最具魅力的中心环节时,语文课就必定会乐趣无穷而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第九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