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红线:城市滨水发展的亮丽风景线分析
蓝、绿、红线是城市滨水地区三种主要的控制线,从蓝、绿、红线的基本概念谈起,进而提出要一改传统的蓝、绿、红线组织模式,优化组织城市滨水地区的蓝、绿、红线。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分析了合肥市环城公园在组织滨水地区的蓝、绿、红线方面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肥市环城公园仍可补充的蓝、绿、红线组织模式展望,最后探讨了优化组织滨水地区的蓝、绿、红线的意义,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标签:蓝、绿、红线;优化组织;环城公园;风景线
1 城市滨水地区蓝、绿、红线概念
在城市滨水地区,蓝线、绿线、红线是三种主要的控制线。
1.1 蓝线
水域保护区的控制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城市蓝线是城市规划的控制要素之一,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2 绿线
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线贯穿了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规划,绿地专项规划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个阶段,涉及风景、园林、绿化、景观、河流等诸多因素。城市绿线规划对塑造整体城市景观环境、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和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1.3 红线
建筑、道路和桥梁等的控制线。建筑红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道路(桥梁)红线是城市道路(桥梁)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2 优化组织滨水地区的蓝、绿、红线
2.1 传统的蓝、绿、红线组织模式
纵观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我国的许多城市在滨水开发中,对于蓝、绿、红线组织几乎都
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模式和特征,那就是——蓝、绿、红线平行布置。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河流水域—沿河绿化—道路—建筑带状布局的模式,这几乎成了解决滨水地区用地布局的“万能公式”。
在早期城市发展的初期,在工业社会,尤其是河流以水运交通职能为主的背景下,这种布局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进入生态社会之后,河流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河流的水运职能逐渐减弱甚至丧失,而河流水域的生活休闲、景观职能得到重视和发展。原本传统单一的按照蓝、绿、红线平行开发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滨水地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分地段性质,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蓝、绿、红控制线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平面化开发模式也不能满足水资源多样化利用的需求。
2.2 蓝、绿、红线的优化组织模式
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滨水地区蓝、绿、红线平行开发模式,我们有必要从现代社会和生态社会滨水地区的建设目标出发,对这三种控制线进行优化组合,重点是增加滨水地区布局的灵活性,以促进水滨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并最终提升城市滨水地段的整体空间形态。
表1 蓝、绿、红线优化组织模式一览表
3 合肥市环城公园简介及蓝、绿、红线组织现状
3.1 环城公园简介
环城公园,是在原围绕合肥老城一周的旧城墙基础上修建成的多功能、开放式公园,全长8.7公里,占地137.6公顷。东西向穿城而过的主干道长江路把环城公园分成“南环城”、“北环城” 两部分。环城河现由环城公园分为包河景区、环东景区、环北景区、琥珀潭景区、西山景区、银河景区共六个景区。
截至2006年合肥市园林局统计数据显示,合肥市环城公园绿地总面积79.0hm 2,水面面积37.7h m 2。据研究,环城公园拥有的城市森林面积为42.5h m 2,乔木密度达到651株/h m 2,生物量126.94t/h m 2,超过安徽省森林的平均生物量,已成为典型的城市森林落。
环城公园包围中心城区约5.2 h m 2,其一侧为环城水系,以环带状的形式构成城市中心的绿廊道。合肥环城公园发展的绿线范围,基本上是以水为中心,两侧为陆地,总宽度在百米以上,全境地形起伏,水面开阔,富于变化。林木在宏观上已形成一定的林野气势和自然风貌。
3.2 环城公园蓝、绿、红线组织现状
环城公园在蓝、绿、红线优化组织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包公祠和浮庄以及清风阁等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具体针对本文提出的优化组织模式,对环城公园现状分析如下:
环城公园具有的优化组织类型: 01-绿线红线独立于蓝线之中; 02-红线超越蓝线布置; 03-绿地中局部点缀红线布置; 06-绿线局部临(道路)红线布置; 11-道路(广场)红线临蓝线布置; 12-蓝线贯穿于绿线红线之间.
环城公园不具有的优化组织类型: 04-红线跨越蓝线布置; 05-(道路)红线紧临蓝线布置; 07-绿线(道路)红线立体布置; 08-绿线与红线立体布置; 09-建筑红线与桥梁红线的重合立体布置; 10-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的立体交错布置。
4 合肥市环城公园蓝、绿、红线优化组织展望
4.1 环城公园蓝、绿、红线优化组织应加强水街空间的形成
水街空间,通常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从而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尤其对优化滨水空间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环城公园目前的水街空间特征不是很突出,有待进一步加强.水街的类型模式一
般无外乎以下三种模式:(1)一河两街;(2)一河一街;(3)有河无街.蘇州平江历史街区河流沿线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就通过三种不同的断面交替互换、灵活组合,形成了自由多变的水巷空间。
4.2 环城公园蓝、绿、红线优化组织可考虑各线之间的立体交错布置
通常在考虑蓝、绿、红线的布置时,我们通常只注重了它们之间的平面布置方式,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立体布置方式.在这一点上,合肥市环城公园也应该予以一定的考虑和加强.例
通常在考虑蓝、绿、红线的布置时,我们通常只注重了它们之间的平面布置方式,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立体布置方式.在这一点上,合肥市环城公园也应该予以一定的考虑和加强.如模式04的跨河建筑形式以及模式08的将原有生硬的河堤改造为上下均有出口的开敞滨水商铺的建筑形式等,都值得我们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5 结语
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4年全面展开,环绕老城区的绿带造就了城市“翡翠项链”的美誉,198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而在合肥市现代
化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探讨蓝、绿、红线的优化组织模式有着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了滨水生态资源,并将其滨水空间形式多样化和效益最大化;(2)将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和运营水平,改善了合肥市人居环境质量;(3)在合肥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有力的改造老城区,激发老城区的活力(4) 环城公园本身就是合肥的一张“城市名片”,蓝、绿、红线的优化组织将为合肥更新这张城市名片,并打造城市多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杨春侠,卢济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化组织滨水地区蓝、绿、红线[J].城市规划学刊,2008,(5).
[2] 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晓鸣,李国歌.城市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法规研究[J].城市规划,2000,(4):51.
[4] 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资助项目“城市河道岸坡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部分研究成果(107-41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