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亮丽的水利工程风景线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卞瑞鹤 尚全才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4年第4期
    浚县是水资源匮乏地区,但能够连年夺得粮食丰收,完全得益于持续不断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本刊记者 卞瑞鹤 通讯员 尚全才
    河南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县域面积931.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6 万亩。这里土质肥沃,盛产粮棉,素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连续多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但是由于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三条河渠贯穿全境,河线长,险工多,洪区面积大,既有“十年九旱”之灾,又有“卫河闹浚”之害,因此,浚县的历史可称为一部治水史。
    “县里在俺村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后,新修了两座提灌站,硬化了5000 多米渠道,全村1800多亩田地全部浇上了水,光浇地一项就省3 万多元。你看看地里小麦的长势,每亩都能打1000 斤以上。”在浚县新镇镇赵摆村,村民侯爱军望着自家地里的麦苗,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0 年,浚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重点县后,先后在涉及36 个村、4.3 万名农民、7.
7 万亩耕地的王庄、卫贤、小河、新镇4 个乡镇实施了项目建设。如今,浚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全部竣工。
    浚县是水资源匮乏地区,之所以能够连年夺得粮食丰收,完全得益于持续不断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靠河引渠、平原打井、岗坡建水库,浚县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构筑了一张抗旱防旱严密的水利保障网。
    在白寺乡胡庄村,通过疏浚沟渠引水,10 余万亩小麦“喝”上了保苗水;在新镇镇长屯村,新打的8眼机井让3 万余亩小麦得到及时灌溉;在屯子镇西阳涧村,整修后的石桥水库蓄水能力大大提高,处在岗坡地的小麦也浇上了水……
    浚县是农业大县,庄稼收成好不好,除去土壤、种子、日光、温度、肥力、气候、管理等因素外,水利条件的影响占80%以上。多年来,浚县一直把水利工作作为搞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整治山河、疏河修渠、打井建站、兴利除害的斗争。
    1994 年以来,浚县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2 亿元,完成水利建设项目3.3 万项,投工5770 万个,截至2013 年年底,全县拥有机电井1.61 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80 万亩,节水面积达67 万亩。
    水利基础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抗御了自然灾害,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保护了
生态环境,年均减灾挽回粮食10 万吨。浚县战胜了2010 年大旱和2011 年百年一遇冬春连旱,并连续两年获河南省委、省政府“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先进县”称号,2013 年完成了抗旱灌溉保麦播攻坚战,全县粮食总产再攀新高,达7.18 亿公斤,实现了11 年连续增长。为此,从1994 年开始,浚县连续多年荣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实现了十九连冠。
    “浚县将每年的3 月和11 月定为水利建设突击月,坚持冬春大干、农忙小干、见缝插针、常年不断的抓法,不失时机地打好夏秋水利穿插战和秋冬大决战。”浚县水利局苏鸿燃介绍说。
    对涉农涉水项目,浚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实行统筹规划,资金整合,集中连片治理。
    此外,浚县水利、农业、农开、土地、发改、电力和林业等部门的所有支农涉水项目实行统筹规划,各相关部门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确保了整合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特别是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浚县先后实施了引黄入浚、现代农业、小农水重点县、小农水专项县、农业开发、土地整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较大水利项目30多项,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33 亿元,已形成“井配套、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灌溉节水化、旱涝保丰收”的抗旱除涝体系。
    如今,浚县通过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
等项目工程,建成高标准粮田示范方30 万亩,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化、标准化生产格局。项目区内亩均粮食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70 元,人在田间走,如在画中游,被农业部领导称为“(河南)全省最美的高产示范方”,成为水利工程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