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苦乐均由心,推己筑荣光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苦海中翻腾,未尝不是人生极乐——抗倭名将任环。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也许会经历许多苦处和不幸。个人的苦痛和挫败已经让人失意,难过和悲伤。但在华夏的漫长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把个人的得失荣辱置之度外,他们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是“愿得此身长报国”的陈京莹……他们的“苦”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的“苦”深深打上了中华儿女家国大义的清晰烙印。
请就材料中的“苦”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苦斋记》)
材料二:“自苦吃”这四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提到过。总书记青年时代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时,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回首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苦吃’。”
也许有人会问,如今的青年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自苦吃”?以上材料对这一问题有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元末明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基在《苦斋记》一文中写道:“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复兴中学高二年级近期要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说:“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你的“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可以是你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是你的经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①不得抄袭、套作;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愿为国家,捐此区区
自古雄才多磨难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以为苦,是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抗倭名将任环在苦海中翻腾,却甘之如饴,是因为为国奉献乃是人生极乐;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为国而苦,为天下而忧。愿为国家,忘己之苦,寻国之乐,理当如是。
愿为国家,忧之患之。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希文,近代亦有梁漱溟之父梁济先生这样“以一己之性命,拼死保全风云乱世的一缕世道人心”的人,他们关心国之大事,为不足而忧,为胜利而乐。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有忧患意识。换言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无法拥有足够开阔的眼界,但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之事,也能拥有忧患意识,做到胸中有沟壑。终有一日我们能跳出局限,拥有大情怀。
愿为国家,忘我之苦。不计较个人苦乐,愿意奉献自我于事业、于国家,是从上至下、从官至民均需奉行的准则。为国为民不仅要忘私,还要无私,更要忘我无我,这是一个从自知到自觉的升华。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不仅无私奉献,更是点燃自我、照亮黑暗。在飞机的挡风玻璃突然爆裂之时,川航机长心中想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一定要力保全机人的安全;在地震倒塌的废墟里,用身体护住孩子的老师心中想的不是自己如何逃生,而是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无私地护住更多幼小的生命……正因为有这些在危机、灾难面前忘我无我的人,才成就了如今这团结一致、蒸蒸日上的中国。
愿为国家,愿为天下乐。胸有忧患意识,亦需要有无私精神。在这个世界上,能慷慨陈词、洋洋洒洒“横
眉冷对千夫指”的人不少,但能勤勤恳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却寥寥无几。忧患意识练就的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灵魂,更应该是愿为天下忧而劳的躯壳、愿为天下乐而坚持的精神。欲望是与无私矛盾但不完全冲突的观念,将无私奉献给大家,于是小家亦能美好和睦。当人在其位时,就一定要为其位置而担当,尽力谋其责。无私不只是书中、新闻里鼓舞人心的精神,更应落实于每一件事中。每一次执行任务时的尽心尽力,研究创新时的废寝忘食,打扫卫生时的一丝不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上每一分子的奋斗、奉献,于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不求私利,才有了如今发展迅速、逐渐富强的中国。
愿为国家,捐此区区。抛弃的是个人、一时的苦与乐,更是区区躯体里禁锢不住的无私之精神、无我之勇气。此日莫呼为小草,入春未必不娇花。珠玉在前,你我何尝不能为国为民成就无私、无我之灵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引用抗倭名将任环关于“苦”与“乐”的一句名言,引发我们对“小我”与“大我”的“苦”与“乐”的思考。对大多数人来说,无人不想逃避个人的苦痛和挫败,获取成功与快乐。但在一些仁人志士眼中,个人的“苦”绝非真苦,若个人受些苦楚,就能为祖国的解放、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那绝对是一种人生极乐。
而国家民族所受的苦楚,个人对此的无能为力,在他们眼里才是真“苦”。由此可见,材料中的“苦乐观”,其实是在强调我们应该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即我们的“苦”与“乐”的出发点都是“公”不是“私”。这一心态准则的实质是一种爱国精神,是大爱的表现。有时,为国谋利需要忘却自己利益,为国除害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因为有时我们需要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的为“公”,要做到公而忘私。
写作时,可以由关键词“苦”出发,说明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从而引出较为特殊的一类人,即材料中展现的为国家民族而觉得“苦海中翻腾,未尝不是人生极乐”的仁人志士,并赞扬他们的无私为公精神。此外,则可结合自身,说明我辈青年当以“为公而乐、为公忘苦”为原则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这其中也可阐述为公之“乐”与自己的“乐”并不违背,二者的利益可以是统一的;最后阐述当代青年应谋什么乐,避什么苦等。
立意:
1.为天下生民创造快乐,不避己苦。
2.为公而乐、为公忘苦。
3.与时代同担苦乐,绘就人生独特风采。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的是《苦斋记》的一段话,阐述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刘基所说之话的意思是指: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这里说明“苦”与“乐”并不是完全绝对、孤立的存在,而是会相互转化。
材料二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的经历及对自己的首要要求“自苦吃”,“自苦吃”意味着吃苦耐劳,意味着主动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甘愿承担艰苦的劳动和生活,而不是回避或
逃避困难。意味着一种为了成长、锻炼和锻造自己的心智、品质和意志力的自我要求。
导语中“如今的青年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自苦吃’?”是任务驱动,要考生思考在物质丰裕时代与“自苦吃”的因果联系。物质丰裕时代“自苦吃”并非胡乱吃苦、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目标,明确方向,主动作为。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的引用材料,“自苦吃”是积极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是不惧苦难,主动承担责任。是不畏困境,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然后,“自苦吃”的含义,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而这些困难并不是消极的负担,而是促使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机遇。苦难并非只是一种痛苦,而是乐趣的一部分。随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应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更应重视自我成长和精神追求。接着,“自苦吃”让我们拥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不满足于消极地接受现实,而是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事业。最后,“自苦吃”并非一味吃苦和自虐,而是一种内心的成熟和自觉的行动。能让我们从中寻求成长、发现价值,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了内心的平衡,懂得在苦与乐之间取得均衡,体会到从苦中生出乐的奇妙感受。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做“自苦吃”的践行者。深刻理解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勇于接受挑战和困难,追求自我成长和社会责任,不断寻求内心的平衡。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的力量。
立意:
1.丰裕时代也要“自苦吃”。
2.秉承艰苦奋斗精神,敢吃苦的人生才有意义。
3.做“自苦吃”的新时代好青年。
3.例文:
苦乐均由心,推己筑荣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苦乐均由心,推己筑荣光”。
苦,乃贫贱忧患、举步维艰之境;乐,乃轻松闲适、怡然自得之境。苦与乐,表面以物质区分,但宏而观之,事在人为。苦乐均由心,我们便当推己筑荣光。
身处苦境,考验意志,耐住困苦,方筑荣光。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诚然,苦境提供了一个恶劣的外部条件,但反面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