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生:卅年辛苦不寻常,赢得梅兰岁岁香
(《川中文学》2021年第3期)
              四川射洪  喻善平
刘宗生先生,清瘦寡语,冷峻孤傲,好文近痴;三十年来坚守一张《子昂诗报》,废寝忘安,因而知名于射洪、遂宁文坛,有名士之风而无追名逐利之嫌。宗生先生闲时也爱写诗著文,我偶尔翻阅,记下点滴心得交流文朋诗友,也一并记下先生艰辛办报的沧桑岁月。自古雄才多磨难
                 
近期,翻阅刘先生的诗集《岁月的风雨阳光》,有“古代美女小像五首”(刊登于《剑南文学》)取四首玩味再三。
褒姒
博你一笑
引出‘狼来了’的故事
西施
一片纱
将战国覆盖
貂婵
石榴裙绷紧
一箭双雕的美人计
王昭君
琵琶悠扬
醉了塞外风沙
诗之有味,不在乎短长。此四首诗可谓短矣!但字字虚实相融,句句寻常又精到、劲道。似乎有一点熟悉的陌生感,抑或是出水芙蓉的清朴;似乎是着意挑选,抑或信手拈来。成功之
处,在于撷取了既寻常又具有审美张力的意象。西方意象派领军人物庞德说过,“与其写万卷书,不如一生只写一个意象。”话虽说得相当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刘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在于选取了褒姒的“笑”、西施的“纱”、貂婵的“石榴裙”、王昭君的“琵琶”等意象。既经济了文字,又平中见奇,巧中见拙,不晦涩,不玄乎。这些别人眼中见惯不惊的意象,在刘先生的笔下,却蕴藉了韵味,在韵味悠长中,为意味的表达搭建了审美平台。当然,藏意于象的别致,简单而不失简约的勾勒,构思与表达功不可没。此为这几首短诗吸人眼球的魅力所在!或许也应该指出,“貂婵”的味凸显得过于麻辣,但也不排斥有人偏偏喜欢这种味道。当然,匠心独运之时,若将意象的出场作点暗示性的处理,或表达上再强化一下陌生感,也许意味更丰厚一些。
不过,我还是动了点严谨的心思,毕竟褒姒、西施、貂婵、王昭君几位古代大美女,历代墨客吟咏不绝,当代诗坛也不舍雅兴,在构思与表达上有无类似否?为了保险起见,我请求有条件动用大数据搜索的文朋诗友,一一搜索比对,充分证实了刘先生的四首咏美之诗确是独出机杼之作。
另外,刊于《鸭绿江》的《晨雾》,意象隽永而轻灵;载之《星星》诗刊的《年华》,意味
新颖而丰厚;收入诗集《中外诗星》的《呼救》,折射了自然向人生成中的诗意,当然还有诗集《刺玫瑰》《那山 那水 那条路》,也值得品读,值得点赞!
                   
读罢诗集,翻开刘先生的散文集《往事如烟》,则是另一种感觉,仿佛在穿越中目睹、品味了那些曾经逝去的人间烟火。虽说书名曰《往事如烟》,但能唤醒我岁月深处的麻木,甚而能勾起我怀旧的呆萌,达到了往事并非如烟的效果。不容讳言,一般人喜欢读“英雄美人”的传奇,向往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在那里面寻自身的幻影,潜意识中宣泄“超我”的浪漫情结。无可厚非。而刘先生写的则是“鸡毛蒜皮”之事,有人谓之曰“微末历史”,但恰恰这样的“微末历史”,最能反映人民共和国砥砺前行中脚步的艰难与沉重。如《牛皮菜情结》,“我同弟弟、妹妹三人带上牛皮菜去一家食店加工成熟菜,只有他们才有调料。当时菜油特别贵,食店也不敢随便用,他们搞技术革新,发明不用油炒红锅菜,放调料后快速炒起来,也不黏锅。我将牛皮菜交与堂倌,称重后快速洗净切好,待锅底烧红,马上放进豆瓣海椒酱,再将切好的菜倒下去,用锅铲翻炒,铲进碗里,3斤菜给了6分钱加工费。虽然没有放油,我们三兄妹也还是有滋有味地吃了一顿。”这段文字素朴无腻,但犹如一块海绵,落在生活的漩
涡里,浸透了岁月的沧桑,不,还有岁月的苦涩,不,毕竟还有生活苍白中的奢望。是那些典雅清隽、才华横溢的文字无法比拟的,也是那些麻辣烫的花花腔无法比拟的,因为,彼时彼地的境况,轻浮不得,唯有洗尽铅华,方能保鲜生活的本真。
“然而,母亲却没能熬过那个特别寒冷的冬天。此后,15岁的我开始自己缝补破烂的衣裳,虽有点凹凸不平,倒也无人笑话。在乡区工作的大哥把穿旧的衣服给我,即使有点破洞,我都奉为至宝,补好又可穿几年。”这是《穿补丁衣服那些年》里的文字。读后,我总感觉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本身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岁月里的补丁,而恰恰是那些数不尽的补丁,为那个年代的弱势体遮蔽了羞涩与风寒。
还有《那间六平米的小屋》与《水烟见闻》,还有《味道可口的“川北凉粉”》与《春节,饱饱地吃了一天细粮》,还有《十四次搬家简记》。素朴的语言,娓娓道来的语调,充满生活情趣的描写,其中也凸显了苦涩中的坚强、乐观和自信,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普通人带来的幸运。
诚如上述,素朴的描写能直达生活的原生态,但文学借助语言反映生活的美学特征是多种多样的。而刘先生叙事类文本中的洗练度、隽永度确还有待提高,审美细节的捕捉还有待加强。
不过,刘先生写意抒情散文中也不乏词采翩翩的摹写,如优美劲道、情文并茂的《时代的呼唤》,描写细腻、轻灵秀逸的《走向“高梧茶道”》,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的《花开时节走香山》,读之,往往令人回味再三。
                 
说到刘宗生先生,不能不说到他曾经发表过一篇有全国影响的杂文。那是1984年2月8日,他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节骨眼上的匿名信》,一经发表,就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与讨论。
说到刘宗生先生,不能不说到他曾编写过见证历史沧桑的多本方志族谱,如《射洪县交通志》《四川省公路志.射洪资料》《射洪蜀通集团公司志》《射洪县法院志》《陈子昂诗社志》《刘氏允贵系族谱》6本,计120万字。其中,《射洪县交通志》获遂宁市政府社科三等奖。
说到刘宗生先生,不能不说到子昂诗社。子昂诗社于1988年3月由刘宗生领衔创建,而今已达30年了。30年来,子昂诗社坚持了雷打不动的“双月诗会”活动制度,凝聚县内外,甚至省
内外会员达553人,主编社刊《子昂诗报》108期;诗社会员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国家级报刊48家发表诗歌163首、楹联90副、其它30件,共238件;在省级报刊255家发表诗歌2661首、楹联70副、其它314件,共3045件;在市级报刊161家发表诗歌1316首、楹联51副、其它212件,共1579件。刘先生本人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文作品200余件,获各级奖37次。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口报鲤鱼三斤半”,乃历年累计叠加而成。子昂诗社为陈子昂故里文学事业的发展,展示了亮丽的业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壮哉来者,而今,子昂诗社人才济济,已成为享誉川中,驰名省内外的品牌社团。正如著名诗人蓝疆先生发表在深圳《特区时报》的诗《致陈子昂诗社》中吟唱的:“有了先生的锃锃亮度/便是有了/先生遗传基因的汩汩流动/于是,先生的嫡系弟子/便从先生的陈氏之门/涨潮到张氏之门/或者台湾之门/海外之门。”这是外籍诗人对陈子昂诗社传承与弘扬陈子昂、张船山诗文化由衷的赞叹!
说到子昂诗社,我又想起了时下遂宁与射洪文艺圈内一些同仁的看法,认为子昂诗社三十年风雨兼程,而今卓立川中文坛,实非易事!这与刘先生的筚路蓝缕、坚持不辍,的确分不开。想当初,开张锣响,应者廖廖。刘先生与几个同仁定章程,立规矩,自制自扛展板,到公园里宣传,吸引诗男诗女来相会。跑关系,拉赞助,筹经费,地点,开“月会”,办讲座,
改稿件,出会刊,很多时候,皆亲力亲为。别人花前月下度周末,自己陷在文学梦中,抒性灵,歌桑梓,或蹲下来透视民生,或站起来仰望星空,忙得不亦乐乎。不争名,不争利,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会员。会员越来越多,稿件质量越来越高,诗社越来越兴旺。没有对文学宗教般的执着与奉献,焉能有声有到今朝!
其实,岁月留痕,诗心作证,刘先生在一文中自有诗意的独白:“追求的道路十分艰辛,总是使我们在失败与成功之间追逐、拼搏。生活属于奋起的战士,光荣源于辛勤的劳作。我们要作艰苦的播种者,让融入涪江的每一滴水都在阳光下闪烁。”“不要自我嫌弃奉献的菲薄与酸涩,要从眼泪中提炼幸福的盐粒,用汗水铺筑理想的路,独具慧眼摄取生活的美,追随时代胜利的音符,唱出时代的赞歌。”
有人感叹,仅就历年社团活动资料的收集,其严谨认真、翔实可信,刘先生在遂宁可谓首屈一指。有人郑重告诉我,子昂诗社风清气正,诗意操作,出了作品,出了人才!我也有同感。于是,在子昂诗社三十周年庆典之际,想到刘先生作为县交通局一名干部,工作之余,凭着一份执着的文学情怀,居然长社三十年,不惧担当三十年,艰辛备尝三十年,而今已是沧桑可掬,加之先生不卖弄,不欺世,鲜见江湖码头气息,兴发感叹之余,我欣然成句,赋
七绝一首:“卅年辛苦不寻常,赢得梅兰岁岁香。说与东风无憾事,枝头蓓蕾正芬芳!”芬芳之一,后继物得人,薪火传递不误。问心无愧,不虚此生!
眼下的刘先生,虽然从忙碌的社长岗位上退了下来,还是应邀担任了终身名誉会长。但依然像陈子昂文学社社长、知名作家董泽永先生描绘的那样:“表情有点冷峻,性格略显孤傲,眼神里总隐现着对灰事物的拒绝、蔑视、嘲讽”。阿弥陀佛,刻画得可谓精准!尽管他还是书生模样,但并不东张西望,而是休而不闲,徜徉在夕阳里,随缘自足,笔下留点墨韵,茶杯里泡着岁月静好。
(刘宗生,射洪市陈子昂诗社创建者,任社长兼《子昂诗报》主编三十年,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射洪市政协诗书影画院诗词组组长)
作者简介:
喻善平,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射洪陈子昂文学社顾问,射洪陈子昂诗廉文化研究学术顾问,射洪重点文旅工程“两江画廊.文宗苑”之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