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艰难方显英雄本
读唐诗《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18.8.17
行路难其一李白
【背景知识】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他只能写点清词丽句,点缀歌舞,粉饰太平。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傲岸不羁的性格,又为权贵所不容,很快就被刺金放还。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表达了他抱着热切的希望而来,又被现实的冰冷浇透而又不甘放弃的心理。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事艰难以及贫困孤苦的处境。“乐府”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它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这一首诗表现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仍然怀有希望。
【读诗悟美】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háng)/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正音:塞(sè) 多用于书面,堵塞。
2.“四/三”停顿,读出节奏
3.反复推敲,诗中实写的句子是哪些?虚写的的句子又是哪些?自行标注。——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的苦闷心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继续实写心意。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景,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实景与虚景相互依存,构成诗歌世界。
4.用典——引用典故,达情传意
用典就是使用典故。就是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表达较多的今义,就是引古说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常常用典,成语就满是典故蕴藏其中,如:一鸣惊人、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杞人忧天、狐假虎威、闻鸡起舞、望梅止渴……
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典故吗?
①“闲来垂钓”——姜太公大半生都郁郁不得志,宰过牛,做过生意,干什么什么不成,直到七十二岁在渭水之滨垂钓,得遇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一举成为太师,辅佐文王武王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
②“乘舟梦日”——商朝的创业功臣伊尹。伊尹的出生更寒微,他的父母都是奴隶,伊尹本人种过田,下过厨房,还当个贵族小孩的家庭教师,本来人生的希望都非常渺茫。可是呢,有一天,他忽然梦见自己乘了小船从太阳、月亮旁边划过,结果第二天就得遇商汤,从此辅佐商朝五代君主治国理政五十多年,死后更是以天子之礼下葬。
③“长风破浪”——南朝刘宋将领宗悫的典故。宗悫小的时候,叔叔就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呀?其实我
们小时候都回答过类似问题啊,有的小朋友会说当警察,有的小朋友会说当科学家,……宗悫他没有选择任何一种具体的职业,他说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说得太有少年气象,也太有英雄气象了。
5.朗诵,想一想,行路难,向来以咏叹“世事艰难以及贫困孤苦的处境”为核心。在这首诗中,悲苦、艰难从哪里体悟?同时,浪漫飘逸的李白,又是如何应对这样的艰难苦恨的?
自古雄才多磨难李白之前,写《行路难》最有名气的是南朝刘宋的鲍照,他写过一组《拟行路难》,一共十八首,慷慨遒劲,对李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他的第六首,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对比李白的诗,谁来说说,他们的异同呢?
同:写孤独,写蹉跎,写失意
异:鲍照回归家庭,“孤且直”,停留于平淡。李白,不甘寂寞,向前人看齐,英雄末路却策马扬鞭回信心。
分析:李白浪漫、豪迈,他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爱美食,更爱美酒,所以我们一直觉得只要有酒有肉,李白就能快乐、就能豪放。可是呢,现在面对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居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杯一杯复一杯”,没有豪饮,没有沉醉,反倒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就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感情,也抓住了人的好奇心。这是对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第一个扩充。他不是一个人饮酒,而是一人,在宴饮。高朋满座仍然食不下咽,茫然无措。人生喧闹,杯盘缤纷,我们透着句子看到了“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这些炫目华丽的东西;接着,李白又给了我们“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最迷茫的动作。这就是对鲍照的第二个扩充。
鲍照也罢、李白也罢,为什么食不下咽,为什么茫然失措呢?先看鲍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所谓“蹀躞”,就是小步徘徊呀。所以说鲍照他是因为人生不能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而苦恼。那李白呢,其实李白也是一样的呀,这首诗正是写在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之后,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已经成为笑话,自己的政治理想更是成为泡影。英雄失路、报国无门,是鲍照和李白
共同的悲愤,问题是李白怎么表达呢?他没有直接说世路艰难,而是说: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正是这种彻骨的寒冷、巨大的失望,才让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哪。
那诗人对现实失望了,对未来迷茫了,怎么办呢?先看鲍照:“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鲍照是选择回家了。“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这一联,写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回到家中享受家庭的平静与温暖。那李白呢?李白是真正的雄鹰,他的心里只有远方,所以之前那几句,他还都是在鲍照的基础上做功课,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要和
鲍照分道扬镳了。李白说什么呀,他说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同样是英雄失路,鲍照把目光转向家庭,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到安慰,而李白呢,则是把目光投向古人,在古人先难后获、先苦后甜的人生中寻勇气,两相比较还是李白更雄壮啊。“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写到这,精神仿佛开朗起来了。那接下来呢,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心无挂碍地喝酒吃肉了?如果真是那样,那就是李逵,不是李白了。人的心情啊往往是回环、起落,一首诗也往往要回环往复才能显出深邃之美。太公、伊尹的际遇固然让诗人神往,让他升起了希望,但是呢,从理想回到现
实,前途的困惑一下子再上心头: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四句三言诗短促跳跃,就像诗人的内心哪,是那样地不安而又挣扎,诗人好像是进退失据,又好像是在左冲右闯。这几句诗也正像鼓点一样伴随着诗人内心的脚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那么诗人到底最后到出路没有呢?看最后两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刻诗人到底到出路没有,其实并没有,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什么呀,诗人回了信心。也许此时此刻并不知道道路在哪里,但是尽管如此,他相信必定会有长风破浪的那一天,到那时候,他会高高地挂起云帆横渡沧海,这是什么呀?这就是千载之后还让人感叹不已的太白本呀!他可能失败,但永不言败;他可能悲愤,但永不沉溺。那对比一下鲍照是如何结尾的呢?鲍照讲啊:“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最终还是那么郁郁不平,他的气势是下沉的,而李白呢,李白靠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重拾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得虎虎有生气,他的气势是上扬的。所以这两句话呀,是自带鼓舞人心的力量。今天我们还会在各种场合反复引用,就和“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样,已经成为金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之中的人。
【小结】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一定对李白,对这首《行路难其一》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实,读诗,就是走进一个诗人的世界。诗人用不同的技巧编织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他们各自诉说着心事。我们现代人读诗,首先要认识他们编织诗歌世界的手法,接着以这些手法为路径,走进诗人创造的世
界。在当中反复吟咏诗句,体悟诗人的情怀。同时,同一个诗人建造的世界造访的次数多了,也就会对诗人产生自己的认识。比如,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豪放飘逸,不拘一格。另外,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多悟,无论是题材、技法都有所理解和积累才好。下面,我们再学习一首诗。请同学们自行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谈谈这首诗是如何用典?诗人在当中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
提及这个作者,同学们因该不会陌生,他的《陋室铭》我们耳熟能详。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于是就有了《陋室不陋》之说。好了,介绍了作者,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下这首诗的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