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中国传统节⽇之⼀,为每年农历⼋⽉⼗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为秋季的第⼆个⽉,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称秋⼣、⼋⽉节、⼋⽉半、⽉⼣、⽉节,⼜因为这⼀天⽉亮满圆,象征团圆,⼜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美⾷⾸推⽉饼,其起源说法多种。⼀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刘伯温)利⽤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五夜杀鞑⼦”的字条,⼤家见了饼中字条,⼀传⼗,⼗传百,如约于这天夜⾥⼀起⼿刃⽆恶不作的“鞑⼦”(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在上世纪末,许多⽉饼上还贴有⼀⽅⼩纸⽚!只可惜,近⼏年所产⽉饼已不见⼩纸⽚踪影,⽉饼所含代代相传的“⽂化密码”荡然⽆存。另有⼀说为,明洪武初年,⼤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盘踞的元⼤都北京,捷报传到⾸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起义时传递信息的⽉饼赏赐⾂民。⽉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品,⾮⾷不可了。
中秋的由来和中秋的故事⽉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品。唐⾼祖年间,⼤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饼隐蔽的传话得胜,⼋⽉⼗五凯旋⽽归,此后,吃⽉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起吃。
南宋吴⾃牧的《梦粱录》⼀书,已有“⽉饼”⼀词,但对中秋赏⽉,吃⽉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
志会》才有记载:“⼋⽉⼗五⽇谓之中秋,民间以⽉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且制作越来越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