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观后感
画展观后感15篇
  当看完⼀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画展观后感,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画展观后感1
  今天,我们天台岗⼩学组织了⼀次“墨⾹南岸,⼥⼦书画展,三、⼋国际劳动妇⼥节”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很重视这次活动,邀请了社会各界⼈⼠来参加,有区作家协会代表、妇联主席、作家及企业书法爱好者,年龄最⼤的86岁,最⼩的才11岁。虽然天空不作美,下着淅沥沥的⼩⾬,但丝毫没有影响⼤家的热情,全校师⽣与家长代表穿着⾬⾐有序来到操场,听着嘉宾们谈着⾃⼰对画画的感想与体会,我感触很多。当11岁的⼩作家雷淼淼带着她的作品“每天都上⼀个新台阶”的书法上台之时,同学们不禁抱以热烈的掌声,当她说完写这幅字画的
  经历后,同学们再⼀次将掌声送给了她,真了不起,如此⼩的年龄竟能完成如此优秀的作品,真让⼈赞叹不已。随着主持⼈⼀声“墨⾹南岸,⼥⼦书画展”正式开始,我们便开始参观⼥作家们的作品,看着这些飘逸潇洒的书法、挥毫泼洒的作画,同学们不时发出赞叹声。我印象最深的是万⼩怡的《嬉⽔图》,⽔中的两只鸳鸯画得栩栩如⽣,仿佛能听到它们戏⽔时的嬉笑声。丁华⽼师的扇形作品很有特点,花的颜⾊不是很鲜艳,但她把背景涂成深颜⾊,形成鲜明的对⽐后衬托出花的鲜艳。罗⼼琴⽼师的作品是《刺花烂漫》,画的枝⼲有浓有淡,有⼲有枯,⽆⽐美丽。
  看完这次画展,我感叹这些艺术家精湛技术的同时,更敬佩的是他们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与信念。现在的⼈们,忙于⽣活,忙于功名利禄,已经逐渐淡忘了我们传承⼏千年的⽂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将接过“传统⽂化”的接⼒棒,以国学⼤师季羡林为榜样,将中国的历史⽂化发扬光⼤。
  我知道,要想达到⼤师们的造诣,我要⾛的路还很长很长,冰冻三尺⾮⼀⽇之寒。我将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为了理想,我会努⼒,会奋⽃,每天都上⼀个新台阶!
画展观后感2
  今天早上,听爸爸说要带我们去参观⼀下⽼年书画展,我们⾼兴的欢喜雀跃,兴⾼采烈的跟着爸爸⾛了。
  我和妹妹跟在爸爸的后⾯,⾛到了⽼县政府院⼦的西边,那⾥有⼤⽚⼤⽚的绿化带,还种植着许多棵四季桂,在绿化带的前⾯,有⼀栋不⾼的楼房,只有两层。我们上了⼆楼,到了⼀条⾛廊⾥,这条⾛廊⾥正⾯是宽敞明亮的窗户,⾥⾯是⼀⽅洁⽩的墙壁,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幅书画,参观书画展的⼈可真多呀!这些书画的种类可真多啊!书的形式有:楷书,草书,⾦⽂,⾪书,⼤篆,⼩篆……画的形式也有很多:素描,油画,⽔墨画,⽔彩画,⼯笔画……。听爸爸说,这写书画全都是退休⽼⼲部们的作品。忽然我在众多的作品中,看到了⼀幅⾮常奇特的字。这幅字书写的是⼀个特⼤的‘福’字,是草书。它的奇特之处就是上下左右皆是字,左边的偏旁像个‘多’字,左下⾯,像个‘才’字,右边像个‘寿’字,右下⾯像个‘⽥’字,合起来组成个了‘多才’,‘多寿,’‘多⽥’‘多福’。我们再看看另外⼀幅画吧!这幅⽔彩画,名为‘和谐家园’,画的是⼀鸡,有的是公鸡,有的是母鸡,还有的是⼩鸡。你们瞧,有⼀只母鸡孵在鸡蛋上正在孵⼩鸡呢!那堆鸡蛋中,有两只⼩鸡的头刚从鸡蛋的缝隙中伸了出来,还有⼏只⼩鸡在空地上嬉戏打闹哩!还有⼀幅书法,写的是唐代⼤诗⼈王昌龄的诗《从军⾏》,笔法遒劲有⼒,是草书写的,展现在眼前的是满纸的烟云,看到这幅书法后,不禁令⼈联想起茫茫的⼤漠,⼀望⽆际,荒芜⼈烟的景象。
  啊!这些书画可真好看哪!可是,如果没有这些退休⽼⼲部创作的书画,我们能欣赏到如此精湛的作品吗?!同时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的⾃豪,因为我们的国家涌现出了这么多的艺术家。
画展观后感3
  ⼩⼩的展厅⾥,明晰的灯光烘托着⼀幅幅精美的画作。⾃⼰也曾是个恋作品之⼈,想想曾经⼩⼩的成绩和⼏年冰封沉睡的
墨砚,⼼⾥也荡起了那么⼀丝欣喜的⽓息。
  我“游览”着,曾看过许多作品卷的眼睛似乎挑剔了许多,确实,肯定作者⾮凡的笔锋,妙幻的⾊彩配⽐,然⽽触动我⼼的却没有,有些憾然……
  路本不长,到了“卷末”愈发觉得⽆趣,漫不经⼼的扫视,猛地住了,似乎是被什么轻点了⼼潭的⽔,但涟漪却荡涤不绝。凝视,便是翻涌⽆阻的海浪,卷起千丈惊涛拍岸,那⼀点粉红在枯黄中格外鲜亮,⾼洁傲岸,清丽典雅。
  没错,是菏!漫天的枯叶颓萎地垂下舞裙,没有⽓⼒地说着放弃,纯粹的秋的颜⾊,叶似暮年⽼⼈的⽪肤,偶尔的突起的叶脉挣扎着,⽆奈着,但她,红得那么热烈,粉的那么艳美,红与粉的背后不是碧天,⽽是枯叶,或许因为她是刚烈不是柔美……
  《咏菏》?何以之咏,⼜何以为菏呢?
  菏,或许寄予你情感的作者,也不知如何定下你的名字,便在图下加了诗句的吟咏,悲我未能抄录,悲我没有那么好的⾔语去描绘你。
  我望着你,望着你光亮的外表反射出的⾃⼰。她很年轻,她有那么多梦想稚嫩的⼼经不起风⾬。或许吧,寂寞同你⼀样⽆声伫⽴,静了,周围的⼀切变作⽩幕,这⾥只有我望着你,望着不是我的⾃⼰。我应怎样⾯对?同你⼀样伫⽴于秋⽇的萧瑟,多么渴望有同你⼀样的姿态傲视苍穹。但我⽆法释然,⾯对冰冷的现实我包裹着⾃⼰,将何去何从?
  霎时,菏在眼前摇动,绽开得更⼤更艳,⼀阵清⾹抚着我⽆边的⼼跳,述说着曾经的艰⾟,我似乎懂了些,似乎悟出些……
  散了,离开了……
  风凉意未减,狂奔回教室的路上,下弦⽉的伴随引我到⼀个未开的野菊,望着同菏⼀样的颜⾊,我猛得⼀惊,笑了,抚她:“要开花,⼀定会开花,像菏⼀样”,伴着这句话相信我会到远⽅。
画展观后感4
  昨天⼏位朋友约我出去⾛⾛,繁华都市看到的是满眼没有民族特⾊的建筑,就像雄伟的“⽔泥森林”我们⽆⼼去浏览服装城和百货店,⽽锁定的⽬标就是书店和画廊及艺术展⽰馆,对于画展我近年看得很多,当代艺术我认为⼤多是宁静不⾜,浮躁有余。故平时宁可在家欣赏历代⼤师的画册,觉得这样⽐看那些跟风时尚的现代艺术养眼得多,但与朋友们在⼀起你总不能单独站在展厅门⼝不进去吧。
  画廊和艺术展厅⾥的作品五花⼋门,有传统,也有⽤各种⼿段制作出所谓的现代派艺术,五彩缤纷,让⼈看得眼花缭乱,我朋友是搞⽂字的,对艺术虽喜欢但在欣赏⽅⾯没有多⼤悟性,只要看到书画情绪就很激动,朋友说现在的优秀画家多如⽜⽑,真是艺术的春天。其实他对艺术作品的优劣是⼀⽆所知,他问我对这些展品看法如何?在⽼朋友⾯前我便直⾔,我说,我对当今的绘画看法正好与你相反,现在⽤两句话来概括⽐较恰当,即:“以俗为美者不少,以新唬⼈者更多”看到画廊⾥称之为传统的作品时,就想起⼤翻译家傅雷在1944年写给黄宾虹信中说,⼀些画家作品“甜熟趋时,上焉者,整齐精⼯,模仿形似,下焉者,五⾊杂陈,难免恶俗,离艺术则远矣。”在中国传统的书画上对于作品的⽓息⾮常讲究,⼀幅佳作⾸先给⼈⼀种⾼古雅逸之⽓。但现在这些作品予⼈以媚俗和浮躁之⽓,还有江湖⽓、匠⽓。好作品应该净化⼈的⼼灵,不能让⼈感觉是⼀种精神污染。
  ⾄于那些搞视觉冲击⼒的西式时尚画家,他们闭⼝张⼝谈创新和现代感,如果说要切⼊现代,不是⼀种单纯以形式去切⼊的问题,这些搞现代的⼈⼤部分是从国外的传统学来的,他们为什么不可以⽤⾃⼰⽼祖宗的⽅式呢?崇洋者也要学学⽼外们是怎样尊重⾃⼰本民族的⽂化,⼀位德国学者说:“任何民族⾸
先要站在⾃⼰的民族的⽂化⽴场上去⾃⼰发展⽂化,这是最基本的,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中国画在当代⼰进⼊了⼀个⼤家齐“创新”的误区,似乎不创新就不显出画家的才华,就出不了成就,折射出当代⼀些画家存在着⼀种浮躁⼼态。艺术家如果是为了创新⽽画画,则可见是何等的功利⼜何等的虚伪。优秀的艺术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优劣之别,所以毕加索说:看⾮洲的艺术每天都是新的。
  当然,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要创新,突破。但这⼀定是虚⼼学习,潜⼼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中国画有⾮常深刻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才有“创新”的可能。对“传统⼀路”的误解,直接始⾃康有为不知天⾼地厚贬董其昌与陈独秀瞎骂四王,这本来仅是他们欲将政治热情混充艺术鉴赏的⼀厢情愿的论调,其门外之谈误导了⼀代神志不清的中国画后学者,这些⼈盲⽬地⼀遍遍讲创新,他们不知道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易经》⾥⾯就讲到“变”与“常”的关⽷,现在这些喝过迷魂汤的⼈是光知道变,⽽不知道常。
  中国的现代流⾏艺术,实则,上焉者,充其量只是西⽅现代艺术的模仿秀,下焉者是以新唬⼈⼀时的快餐艺术。都说现在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穷⼆⽩”外国的经典⽂化未学到⼿,却把⾃⼰优秀传统⽂化丢光了。你看外国⼈多聪明,他让中国⼈去捡他们遗弃了的⽂化垃圾,他们悄悄地在研究中国传统博⼤精深的⽂化。现在好多画家满脑⼦的功利“⽣产”出⼤量俗作,包括⼀些唬⼈的现代派⽂化垃圾也充斥于社会和市场,误导和影响观众眼光,如此循环,最后造成⼀个庞⼤的艺术趣味偏低的社会环境,⽽当这些渗透到权⼒与机制⾥被当做“正统”和“主流”予以提倡和⿎励,中国的艺术就⾯临灭顶之灾了。
画展观后感5
  12⽉18⽇,我⼀天参观了两个画展。因为是本市⾮名流画家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终照例举⾏的⽂化政绩展⽰。所以我就不邀请朋友同⾏,只是⾃⼰⼀⼈随便⾛⾛看看。
  我先去南溪⼭看市美术馆的《⾸届桂林市⼗⼆县美术作品联展》,然后出来南溪⼭公园门⼝乘11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在七星公园门⼝的桂林市展览馆看《桂林⼥⼦书画研究会书画作品展》。观展的⼈不多,每⼀个展览场地,⾛⼀圈也不过半个钟头。
  《⾸届桂林市⼗⼆县美术作品联展》获得⾦奖的作品是⼀幅油画《古镇》,画⾯是古民居和⽯板巷道。画⾯的⾊调有旧居情调。但是,⾊彩的明度、纯度缺乏丰富区别,只是在笔触⼤⼩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画⾯就感觉不到纵深和⾊彩透视的对⽐。作者⽤笔画出的⽯板路也没有⽤油画⼑画的那种坚硬质感,缺少响亮强烈的虚实对⽐。当然,这只是技术层⾯的观感。⾄于画⾯氛围蕴涵的作者⼈⽂历史⼼态,那将是更⾼⼀个层⾯的内涵了。对此只能偶遇⽽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权威专家的应时⾼论。
  我曾经在⼀位爱好摄影博友的博⽂中发过⼀贴评论:宁愿相信感觉,⽽不要迷信权威。因为,权威常常陷于⾃⼰的感觉之中,⽽不能宽容并难以理解另类感觉。
  这⼀帖评论的意思就是:学摄影(其实学什么都⼀样)只能跟⽼师学技术技巧的基本功夫,⼀但到了
艺术处理和创作的层⾯和领域,就绝不能再迷信⽼师(特别是⾃我感觉永远良好⽽⼜好为⼈师的所谓权威专家)的指⼿划脚。⽼师的指导和建⾔,只能作为⾃⼰终⽣学习的参考意见之⼀。⼀定始终要保持⾃⼰独⽴的感觉,才能⾛好属于⾃⼰的独特之路。这就像我们对待家中的⽗母⼀样,⽗母虽然是我们的⾄亲⾄爱,但我们要想获得⽐⽗母更成功地⾃⽴,那就既要深藏并尊重⽗母的爱,⼜要修正甚⾄背离⽗母教导的⼈⽣经验,才能获得⽐⽗辈更⼤的成功。如果⼈⽣永远停留在严⽗、慈母和恩师的襁褓中,那⾃⼰天赋独⽴的⽣命就会永⽆成熟之⽇。
  学艺、为⽂、做⼈,其成长、成熟、独⽴之道,⼜何尝不是如此呢?
  回味我⾝的学画历程,⼤致上有于下⼏个层次的`经历:
  ⼀、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画什么像什么,能得到同学的赞赏和⽼师的⾸肯,就得到了满⾜和⾃信。(⾃⼰当时绝对⽆能判断⽼师的能⼒⽔平和评价动机。)
  ⼆、应时习作能⼊选参展,甚⾄获得评奖荣誉证书,也能满⾜⼀时的虚荣。(当然⾃⼰也并不明⽩办展⽅之动机⽬的和圈⼦内幕、背景,以及参展者和评委的⽔平层次。)
  三、能参加学会、协会,获得同⾏认可和名家指点,⼼中差不多就以为⾃⼰终于成了画家队伍中的⼀员,或者感觉⾃⼰已经“⾃成⼀家”。(与历史上的⽂⼈相轻相反,现在却是盛⾏虚伪的“⽂⼈相贺”。所以,绝⼤多数从艺之
  ⼈,在⾏政化的圈⼦⾥是绝对得不到中肯的批评和平和的探讨机会的——因为,这⾥只有同玩⽽没有竞争。⼤师永远是⼤师,领导也永远是领导。其余⼈等,只是轿夫和陪衬。)
  四、脱离体制,离开圈⼦,孤独地独⽴探索,进⼊市场⽽不是进⼊官场。将⼤部分精⼒⽤于哲理、⼈⽂、历史的“画外功夫”。修弃虚荣虚名,认定⼤善⼤美,放弃艺术求“真”。主张跳出名利、传统、派系圈⼦,以平民⼼态、哲⼈悟性、学者虚怀直⾯⼤千世界,涵积画外功夫,⽽后进⼊技法、理论创新之境。
  以上即是本⼈学艺为⼈⽣命历程的⼏个发展阶段,同好可作参考,亦可⼀哂置之。
画展观后感6
  为弘扬民族传统⽂化,促进校园⽂化繁荣发展,展现⼴⼤师⽣⾼雅健康的艺术才情和⽤⼼向上的精神⾯貌,我校在11⽉1⽇举办了⾸届师⽣书画展。展出了全校师⽣优秀作品230幅,其中学⽣作品154幅,教师作品76幅。资料包括⽔彩画、剪贴画、国画、⽊刻画、书法、摄影、⼗字绣等。
  11⽉3⽇,学校组织六年级学⽣去⽂化⼴播中⼼参观书画作品展。我本带着⼀种沉重的⼯作情绪去到展厅,但当我到达展厅后,我的情绪⽴刻激动起来。哇!展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画影作品,令我⽬不暇接,眼花缭乱。
  ⾸先映⼊我眼帘的就是⽅桂珍⽼师⼏幅⼯笔画:《微笑》、《三⽉红》、《遐想》、《树下》,画中
的⼈物描绘得那么温雅娴静,他们姿态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质⾼贵、清纯⽆暇,⼼灵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顿⽣不忍亵渎的爱怜之情。
  这时家长带着学⽣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带着⼏位学⽣、家长到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画,内⼼开始感起兴趣来。我仔细观望着每幅画,我发现每幅画笔法都苍翠有⼒,画的使⼈觉得实有⾏云流⽔,笔⾛龙蛇之感!让⼈感到艺术的博⼤精深,令我感到⾃豪!再看到同学们的画,那更不⽤说了,画的栩栩如⽣,惟妙惟肖!
  我们⼜来到书法作品展区,⼀个个⽑笔字清秀俊逸,透露着深深的⽂化⽓息,同时也激起了我对书法的兴趣。我⼜仔细⼀
看,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竟然就是年龄那么⼩的孩⼦!真就是为他们感到⾃豪。⼀位家长观看完这些作品,不禁地赞叹
到:“河⽥⼩学能够举⾏这么⼤的书画展,真不简单呀!”我听了,⼼⾥乐滋滋的。
  看完了书画展,我感觉很不错,能欣赏到艺术,能看到⾟苦的杰作,能看到缤纷⾊彩的世界!同事们和学⽣们的那些杰作,使我的⼼⾥油然⽽⽣出⼀种仰慕之情。我不禁想起了⾃我,与他们相⽐我实在就是太惭愧了。也许我该⾝体⼒⾏地多看多⾛,刨除⾃我的狭隘,认真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化的海洋中徜徉!
画展观后感7
  为弘扬民族传统⽂化,促进校园⽂化繁荣发展,展现⼴⼤师⽣⾼雅健康的艺术才情和⽤⼼向上的精神⾯貌,我校在11⽉1⽇举办了⾸届师⽣书画展。展出了全校师⽣优秀作品230幅,其中学⽣作品154幅,教师作品76幅。资料包括⽔彩画、剪贴画、国画、⽊刻画、书法、摄影、⼗字绣等。
  11⽉3⽇,学校组织六年级学⽣去⽂化⼴播中⼼参观书画作品展。我本带着⼀种沉重的⼯作情绪去到展厅,但当我到达展厅后,我的情绪⽴刻激动起来。哇!展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画影作品,令我⽬不暇接,眼花缭乱。
  ⾸先映⼊我眼帘的是⽅桂珍教师⼏幅⼯笔画:《微笑》、《三⽉红》、《遐想》、《树下》,画中的⼈物描绘得那么温雅娴静,他们姿态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质⾼贵、清纯⽆暇,⼼灵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顿⽣不忍亵渎的爱怜之情。
  这时⽗母带着学⽣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带着⼏位学⽣、⽗母到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画,内⼼开始感起兴趣来。我仔细观望着每幅画,我发现每幅画笔法都苍翠有⼒,画的使⼈觉得实有⾏云流⽔,笔⾛龙蛇之感!让⼈感到艺术的博⼤精深,令我感到⾃豪!再看到同学们的画,那更不⽤说了,画的栩栩如⽣,惟妙惟肖!
  我们⼜来到书法作品展区,⼀个个⽑笔字清秀俊逸,透露着深深的⽂化⽓息,同时也激起了我对书法的兴趣。我⼜仔细⼀看,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年龄那么⼩的孩⼦!真是为他们感到⾃豪。⼀位⽗母观看完这些作品,不禁地赞叹到:“河⽥⼩学能够举⾏这么⼤的书画展,真不简单呀!”我听了,⼼⾥乐滋滋的。
画展观后感
  看完了书画展,我感觉很不错,能欣赏到艺术,能看到⾟苦的杰作,能看到缤纷⾊彩的世界!同事们和学⽣们的那些杰作,使我的⼼⾥油然⽽⽣出⼀种仰慕之情。我不禁想起了⾃我,与他们相⽐我实在是太惭愧了。也许我该⾝体⼒⾏地多看多⾛,刨除⾃我的狭隘,认真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化的海洋中徜徉!
画展观后感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14⽇,岐⼭关中⼤厦门前彩门夺⽬,鞭炮齐鸣,在这个特别的⽇⼦,曹宇先⽣从艺五⼗年暨师⽣书画展隆重开幕。来⾃社会各界的书画名家、曹宇先⽣弟⼦及省市领导约千余⼈汇聚西岐,于关中⼤厦⼋楼展厅内观赏作品,畅谈艺术,座谈交流。此次展览嘉宾之盛,规模之⼤,氛围之浓,让我深受感染,不由⽣出感慨和敬佩之情。
  因为⾃⼰是书画圈外的⼈,也不懂书法艺术,却⽆意中认识了⼀些圈⼦内的⽼师和朋友,和书画结了缘。这次,承蒙赵⽼师邀请,我这个即不会写⽑笔和硬笔书法,⼜不会画画的⼈,也充当了嘉宾中的⼀
员。我怀着激动的⼼情和深深的敬意,参加了曹宇⽼师从艺五⼗年暨师⽣书画展座谈会,参观了这次不平凡的展览。虽然对曹宇⽼师的篆刻、书法、绘画、剪纸已早有⽿闻,却迟迟未能谋⾯。通过这次展览和座谈交流,让我对曹宇⽼师有了更进⼀步的认识和了解。从他的⾝上,我看到了艺术的⼒量和执着的追求,让我这个不是艺术圈的⼈也深受感染,顿⽣钦佩和敬仰之情。
  当⽇展厅内,热烈的氛围,激情的场⾯,涌动的⼈,这⽆疑是对曹宇⽼师从艺五⼗年艺术⽣涯的总结和定位。尤其是,艺术界⽼前辈们专业的评论和点评,让我感受出了有⼀种⾃然的原始光芒在曹宇⽼师⾝上闪闪发光。正如⼤家所说,曹宇⽼师他即是⼀位思想家、艺术家,同时,⼜是⼀位学者、⼀位奇⼈。他献⾝艺术⽣涯五⼗载,追求真实、⾃然、平淡、永恒,这是他的⼀种境界、⼀种作为、⼀个⽂化⼈的⼼态。
  此次展览取材丰富,风格迥异,作品⼤多都是出⾃曹宇⽼师和他的学⽣之⼿,⽽且参展的作品都是经过统⼀装裱,皆为新作。因为⾃⼰不懂书法,对专业的评论术语更是陌⽣。因此,只能欣赏各位⽼师的佳作,却不敢妄加评论。以上所述,也就个⼈的观后感,⽤外⾏话做以总结,不到之处,还请曹⽼师多见谅!
画展观后感9
  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参观陈丹青画展。
在⼏个⼩时⾥,每⼀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就是向现实转变⽽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四⼗年来,三位上海⽼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转向电影,⼜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涯,已为公众熟知;韩⾟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个少年成长为⾃由画家的典型。在四⼗年故事中,陈逸飞、刘⼩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三位⽼友的各⾃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时光隧道,⽬击时期⾃学⼀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
艺术教育提供了⽣动鲜明的对⽐与反思。
  展厅⼊⼝的⼤幅⿊⽩照⽚,是20年三位⽼友骑着⾃⾏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常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那是动乱的年代,岁⽉荒荒,他们躲在⾓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古典⾳乐,⾃学绘画,彼此玩笑,九⼗年代,三个⼈各⾛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凑到⼀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两侧的墙上是三位⽼友的三篇⾃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70年代三个⾃学少年的⾃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各⾃的写作和创作,
每⼀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字,关于画,关于⼈。陈丹青与韩⾟各写了⼗余段,林旭东寡⾔字仅写了三段。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与陈丹青各占⼀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个爱听表扬,⼀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起来。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他这⼏年的画中,我⽐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岁⽉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本旧画册,在⽆⼈喝彩中⾃有⼀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笔⼀划的把玩中,他营造着安放性命的处所?韩⾟画得很多,⽔粉画,画的多是风景和静物。
  在画展中他们的“进步”与“退步”,或者⽐照谁画得更好,都是⽆趣的,都是观看与认知的障碍,因展览所能呈⽰的意涵,是三个独⽴的⼈如何与境遇周旋,如何与⾃⼰的爱与才能纠葛,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画什么”,“怎么画”⽽他们顽强信守了⾃⼰对艺术的热爱,虽然这份爱遭遇了不断改头换⾯的时代。提醒是必要的,即:此展本⾝是⼀件完整的,难以分割的作品,单独看⼀件作品,⼀个⼈的作品,⼀个年代的作品,便没有看见这个展览。
  绘画,是画家的终⾝⾃我教育,眼界,是基本的条件,⽽眼界,通常指向别⼈的作品。其实,⾃⼰的作品也在教育⾃⼰,并赋予对绘画的认知,这是⼀个使作者成为观众的画展。
画展观后感10
  童年是天真、快乐、灿漫的,在这梦想起航的春天,我校举办了⼀个名为“快乐⼆⼩,幸福童年”的书画展。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图书馆看书画展。可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我们冒着⼤⾬来到了图书馆。
  ⾛进四楼的展览室⾥,⼈头攒动,整个展览室热闹⾮凡。虽然外⾯下着⼤⾬,但也⽆减同学们来看画展的热情。⼀⾛进展览室,映⼊我眼帘的是那些笔⾛龙蛇的诗句和苍劲有⼒的书法作品。最让我欣赏的是那幅写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作品,那些字结构严整、龙飞凤舞。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全部都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同学!我真羡慕他们,可以写得⼀⼿好字,相信他们在家练习是很刻苦的。
  再⾛进去⾥⾯,就是画展区了。各种各样的⽔彩画、素描画、油墨画出现在我眼前,琳琅满⽬,让我⽬不暇接。它们的画⾊彩斑斓、栩栩如⽣,让我看得眼花缭乱。在这么多画当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幅名为“油菜花”的⽔彩画。这幅画以黄⾊、绿⾊为主调。画中,⼀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信步⾛进⾦⾊的海洋,⼤⽚的油菜花如⽕如荼地盛放,仿佛没有边际,令⼈仿佛置⾝于童话世界中。看着看着,我也仿佛置⾝于其中,站在油菜花花⽥⾥,和画中的⼩朋友嬉戏玩耍。其它的作品都画得⾮常逼真,这些画
的作者很多都是低年级的⼩同学,他们画的画不但颜⾊搭配协调,⽽且充满了幻想的⾊彩。
  最后,我⾛到了“变废为宝”的展区。只见桌⾯摆满了⼀个个以⽣活废品制成的精美作品。看,那⼀个⽤⼩⽊棒做成的风车,在桌⼦上转动了起来,转呀转,转出了我快乐的童年回忆。在风车旁边还有⼀个⽤冰棍棒做成的秋千,秋千上坐着⼀只⼩兔⼦,秋千在微风中荡了起来,⼩兔⼦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桌⼦上还有许多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各有千秋,每⼀件作品都让⼤家赞叹不已。
  时间过得真快,展馆要关门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图书馆。这次的书画展,我观赏了许多精美的书法绘画作品,让我受益良多。
画展观后感11
  早就听过3D电影,⾃⼰也亲⾝体验——带着3D电影专⽤眼镜看过。画⾯逼真,⼗分刺激,但是,3D画展?可没有听说过,是不是也要带着3D眼镜看呢?带着许多疑问,我进⼊了这个展览。
  ⼯作⼈员直接领我和表进⼊了展厅内,随后便关上了前门。⾸先映⼊眼帘的是“xx”总统,“xx”站⽴在那⼉,友好的伸出右⼿,逼真的样⼦仿佛真⼈般。我也伸出右⼿,“咔嚓——”,和“xx”来了个“友好合作”。接着我看到了⼀张画,上⾯有两个翅膀,看起来⼗分华丽,⽤现在常⽤的词来形容就是“⾼⼤上”。表这时便迫不及待地奔上去,让我赶紧拍。不得不说,这个3D 画展虽然⽤⾁眼看的⽴体感不是很强,但是照⽚的效果却是杠杠的——⼗分⽴体。
  继续深⼊展厅内,许多充满了创意的3D画接踵⽽⾄,如同⼀个3D画盛宴⼀般,奇思妙想与3D画结合起来,给⼈⽆限遐想:流着⼝⽔,张⽛舞⽖却被从画框⾥拉出来,眼神中似乎还隐藏着不⽢;马戏团的⼩丑魔术师变出了⼀帽⼦沉甸甸的美元;巨龙在破碎的浮空岩⽯中穿梭,翱翔;坐在公园长椅上聆听着⽩裙天使的美妙的⼩提琴演奏;与北极冰屋外怪叫着扑进来的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