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观后感(15篇)
画展观后感1
今天,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画展,轮到我们班参观了,我们都兴奋不已,走进画展室,琳琅满目画,手工作品,以及字贴都映入我们眼帘,我快迅地观赏着,希望能把所有东西都牢牢记住,但是东西太多了,队伍走得也快,所以还是漏掉了许多东西,不过,使我记忆最深刻莫过于纸板飞机模型了,看见了这些飞机模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很久以前,我也有一个飞机模型,也是自制,但材料极其特殊,许多吸铁石,许多小铁块,还有一些小零件组成。其实那个时候我就想用这些材料做一个飞机模型,但自己组装成总是有些地方歪七扭八,什么不好看,我只好请来一援军——爸爸帮我修理一下,爸爸取掉些东西,又装上别零件,不一会儿,一架威风凛凛战机模型就组装好了,我爱不释手,但是爸爸却说:“这十分容易变形,最好不要动,”听了爸爸话,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了。虽然我很小心地保护它,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那天,我正在吃饭,妈妈吃过饭后在午休,我一时兴奋,不小心把那把放着战机模型椅子碰倒了,我大吃一惊,赶紧回头看战机模型,担心发生事情还是发生了,战机模型散架了,倒处都是零件,我把零件一一到,从但是却无法复原了。后来让
爸爸拼装,但爸爸说他也忘记怎么拼了,我十分后悔,但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之后,我把零件包裹在一个布袋里,放在桌子最高处,至今还在那里放着,我至今也不会忘记这些零件发生一点一滴事情。
画展勾起了我美好回忆,美好一幕幕忽隐忽现在我脑海里,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画展观后感2
早就听过3D电影,自己也亲身体验——带着3D电影专用眼镜看过。画面逼真,十分刺激,但是,3D画展?可没有听说过,是不是也要带着3D眼镜看呢?带着许多疑问,我进入了这个展览。
工作人员直接领我和表进入了展厅内,随后便关上了前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__”总统,“__”站立在那儿,友好的伸出右手,逼真的样子仿佛真人般。我也伸出右手,“咔嚓——”,和“__”来了个“友好合作”。接着我看到了一张画,上面有两个翅膀,看起来十分华丽,用现在常用的词来形容就是“高大上”。表这时便迫不及待地奔上去,让我赶紧拍。不得不说,这个3D画展虽然用肉眼看的立体感不是很强,但是照片的效果却是杠杠的——十分立体。
继续深入展厅内,许多充满了创意的3D画接踵而至,如同一个3D画盛宴一般,奇思妙想与3D画结合起来,给人无限遐想:流着口水,张牙舞爪却被从画框里拉出来,眼神中似乎还隐藏着不甘;马戏团的小丑魔术师变出了一帽子沉甸甸的美元;巨龙在破碎的浮空岩石中穿梭,翱翔;坐在公园长椅上聆听着白裙天使的美妙的小提琴演奏;与北极冰屋外怪叫着扑进来的北极熊”生死一战“;提起山水画卷却一不小心让其中奔腾的河水倾泻而出;福安名小吃店的厨师用力地把一笼包子抬起;拿着消防队的泡沫灭火器对着画框中火龙喷吐出的火焰一阵乱喷??
每一张3D画都是设计师的独特想法,不同的画有可以不同的姿势,相同的画也可以有不同的姿势,为了不与别人的创意重合,倒是想了不少姿势。3D画展还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兴趣,有的小朋友还兴奋地说:”我长大也要做一个3D画创作者!“
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我们这些祖国的花儿身上,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国家,为民族争光!
画展观后感画展观后感3
有一段时间,我是那么的富有想象力,那么的被随意的绘画所吸引。除了欣赏大师深厚的绘画功底外,我更感兴趣的是大师的创造力。毕加索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志来表现他眼中看到的景象,不刻意属于某个派别,不拘泥于学院的教条,不拘泥于当时的流行趋势,不关心别人是否能接受。毕加索,画他的画。在展览之前,我想我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我不是在学习艺术,因为我是第一次来参观它,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一点毕加索。甚至令我惊讶的是,没有任何解释,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师父的意图。我明白了,大师画的不是画,而是自由。我也不想画画。我希望追求自由,激发创造力。
我很高兴在我进去之前没有去一个解说员带我四处看看。我最初的计划是先自己搞清楚,看看自己对这样一部世俗作品的看法和理解。然后,如果我真的够不着我的头,我可以到一个解释。然而,实际情况是:我进了门。从毕加索的年表中,我对这位大师在创作的各个阶段,从一种风格到另一种风格的变化有了肤浅的了解。接下来,我留下了一个固定的想法,“绘画必须让人们看到楚的绘画是什么”。毕加索随心所欲地绘画,大胆地尝试了当时所有的新技术和新材料。除了绘画本身,他还结合了作家、诗人、戏剧表演、雕塑家和其他画家对艺术的不同看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与其说毕加索是位画家,不如说他是位创造者。
我对毕加索的作品是这样理解的。我说的对吗?到位了吗?有愿景吗?艺术修养够吗?我不知道。我需要知道吗?谁知道呢?恐怕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毕大师绘画的意图!即使后来我们想到了大师的学习,即使我们把大师的画抄了几千遍,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模仿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大师的奔放、自由、勇敢和创新,那就是学习。
参观展览后我自己的一句话:“写实画死了,它的样子就是它的样子。”没什么好解释的;抽象画家做什么取决于你。你说那是你所想的。“当我看一幅抽象画时,我是自由的,因为作为一个艺术门外汉,我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对错对错。
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展示师生优雅健康的艺术才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校于11月1日举办了首届师生书画展。全校师生优秀作品230部,其中学生作品154部,教师作品76部。内容包括水彩画、剪贴画、国画、木刻画、书法、摄影、十字绣等。
11月3日,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到文化广播中心参观书画展。我带着沉重的工作心情去了展厅,但是当我到达展厅的时候,我的心情立马就好了起来。哇!展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法、绘画和皮影作品,让我眼花缭乱。首先,方贵真老师的工笔画《微笑》、《红三月》、
《沉思》、《树下》映入我的眼帘。画中的人物是那么的文静。他们的姿态不同于他们的外表和眼睛,但他们是高贵的,纯洁的和完美的。他们的心灵没有被世俗的世俗智慧扭曲和污染,这让人无法忍受地亵渎。这时,家长们把学生们带进了运动场。我带着几个学生和家长四处看看,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画。我开始对它们感兴趣。我仔细观察每一幅画,我发现每一幅画的笔触都是绿的,有力的,让人感觉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有一种走龙蛇的感觉!它让人们觉得艺术是博大精深的,这让我感到骄傲!当我再次看到同学们的画时,更不用说画得栩栩如生了!
画展观后感4
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生一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心参观陈丹青画展。在几个小时里,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人就是向现实转变而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
众熟知;韩辛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展厅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20年三位老友骑着自行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开心,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那是动乱的年代,岁月荒荒,他们躲在角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古典音乐,自学绘画,彼此玩笑,九十年代,三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又凑到一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十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文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首两侧的墙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70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各自的写作和创作,每一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文字,关于画,关于人。陈丹青与韩辛各写了十余段,林旭东寡言字仅写了三段。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辛与陈丹青各占一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人,一个爱听表扬,一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面。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来。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子,骨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子?他这几年的画中,我比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岁月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几本旧画册,在无人喝彩中自有一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一笔一划的把玩中,他营造着安放性命的处所?韩辛画得很多,水粉画,画的多是风景和静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