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高校语文课堂
[摘要]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课堂体现人文关怀,优化课堂促进主体发展,延伸课堂使语文生活化,把语文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开放课堂;人文关怀;主体发展;语文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多元化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拥有语文课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开放课堂体现人文关怀
开放的语文课堂,重视发挥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把知识发生的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为落实《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打破“一言堂”,摒弃封闭僵化的教学模式,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合作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表现自己、展示才干的舞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处体现人文关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激发了思辨激情和创造活力,是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新课文时,不再是将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引领学生去达成这些目标。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资料,凌空高悬的铁链闪着寒光,桥下的激流震耳欲聋,对面的敌人凭险固守,逼真的视频图像给学生视觉和听觉都带来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阅读中也就能更加深刻体会红军抢时间的重要性和夺天险的惊心动魄了。教学中,我让学生现提出质疑,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进行成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释疑,在参与中求知,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就能容易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快感,表现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的学习激情,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达到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二、优化课堂促进主体发展
教学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获得知识、实现发展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参与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用情最深的人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生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释放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正能量。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营造良好氛围。
在教学《春》时,我首先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关于描写春的经典诗句和风光图片,学生立刻被精彩的诗篇和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吸引住了,大家都沉浸在春的遐想中。此时我说:“同
学们看到的一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一同去欣赏和感受江南的春天,好不好?”同学们高兴的欢呼了起来,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听课文朗读录音,用情地读起了课文。当我说,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春美景时,学生们个个抢着读、比着读,人人显得是那样的投入。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和观点,抹杀学生创新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自我矫正,在交流中实现认识的变化和飞跃。教学《运河与扬子江》这篇课文时,正当同学们为扬子江所象征的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以扬子江为代表的人的做法有点傻,现在已经过时了。”他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就炸开了锅。于是我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双方辩手唇舌剑,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我。我说:“大家的说法不一样,我们不要求统一,但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现在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党中央多次提到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国梦靠什么?”这节课,通过“扬子江精神过时不过时”的讨论,学生“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既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又激活了思维,张扬了
个性。从而使我更加坚信,语文教学不是靠灌输,靠说教,而应当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让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启迪心智的教育效果。
三、延伸课堂将语文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将学生生活“语文化”,从而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日常生活“语文化”。学生生活离不开语文,如书籍、影视、人们的交流等。寒假,我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新变化、搜集春联、记录身边人的精彩语言,就是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想,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
班级生活“语文化”。班干部竞选演讲、课前三分钟展示、班级黑板报、班会的主持等各式各样的班级生活都可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留心班级、校园中有意义的事,随时记下来,形成一篇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内容生动的好文章。
社会生活“语文化”。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社会生活真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指点江山”,为民族振兴尽一份责任。
高效课堂改革使语文课堂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扉,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