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推行“心理健康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发[2021]40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盐发[2021]25号)和《盐城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办法》(盐发[2022]19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加强学生关心关爱和成长指导,推动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维护好学生身心健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目标,在我校推行全员导师制,构建“每位教师都是导师、
每名学生都有导师、每位家长联系导师”制度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强化导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专兼职教师协同合作育人,深化家校沟通,优化师生关系,促进亲子感情,缓解焦虑情绪,切实织密家、校、社协同的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
三、基本原则
(一)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深入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积极倡导“每位教师都是导师、每名学生都有导师、每位家长联系导师”,真正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人成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育人理念。
(二)因材施教,五育并举。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差异,通过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在理想信念、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一生一策”个性化开展教育指导;通过导师和学生家庭之间建立良好家校关系,在育儿观念、亲子沟通、安全教育等方面,“一家一案”常态化开展服务指导,促进学生自信自强,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重点重抓,协同育人。坚持重点重抓,结合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明确班主任、导师、学科教师各方职责,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导师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不断凝聚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全力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组织架构
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三、六年级所有老师和其他年级部分老师(专职老师)。
将全员导师制工作纳入德育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升全员导师制的覆盖面与实效性。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各部门协同机制,明确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研究学情、排摸重点对象,统筹调配力量,开展分类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五、匹配机制
“全员导师制”是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制度。结合我校自身办学实际,选择三、六年级试点落实全员导师制相关工作。原则上所有教师都要担任学生导师,达到“每一个学生配各一名专门导师”要求。我校为学生配备导师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与选择权,既体现师生的双向选择,也考虑班主任的协调分配,确保学生能选到心仪的导师。每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1:15左右。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主任、学科教师、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形成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导师开展精准指导、学科教师指导学科学习的“班级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和“导师团”作用,建立匹配机制,加强导师工作的集体研究讨论和对“四特学生”的针对性联合指导。党员教师、班主任、专兼职心理教师、骨干教师应优先承担“四特学生”的指导工作。对“四特”学生,可采取“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
六、职责任务
小学教师寄语
所有的学生导师有一项准则要求、两项基本职责、三项重点任务。
1.一项准则要求。导师在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过程中要恪守教师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要求,坚守“教书育人”使命和良好师德师风,保护学生及其家庭隐私,严格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工作中发现学生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潜在心理危机时,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会同专业教师和专业部门单位做好干预疏导、救助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