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教学计划(通⽤5篇)
  时间就如同⽩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教学⼯作⼜将续写新的篇章,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学数学教学计划(通⽤5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学数学教学计划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规律”内容,⽬的是开阔学⽣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学期的学习,学⽣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总复习。⽬的是使学⽣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除法解决,同时,使学⽣能⽐较熟练地进⾏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进⾏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进⼀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从⽽对数有更全⾯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综合运⽤知识的能⼒。对于每⼀个计算的问题,学⽣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可以选择⾃⼰喜欢的⽅法进⾏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和钝⾓)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结合⾃⼰的实际⽣活对图形和变换进⾏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培养学⽣有意识地⽤数学语⾔表达⽣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些简单的问题。重点是使学⽣能够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法。对同⼀问题的解决⽅法不⽌⼀种,不要求学⽣都掌握,只要学⽣⽤⼀种⾃⼰喜欢的⽅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对数据的分析能⼒。
  ⼆、教学⽬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更加提⾼,能⽤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标。
  三、教学建议
  1、开始复习表内除法时,可以通过第119页第1题所提供的情境复习除法的含义。使学⽣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要⽤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形式注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的练习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较有兴趣的练习⽅式。对于计算⽅法,不作统⼀要求,只要学⽣能正确、迅速地进⾏计算就可以了。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引导学⽣回忆万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分别复习。读、写数可以像教材中的看计数器,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注意学⽣间的活动,既要提⾼学⽣的兴趣,⼜要注意练习的效率。近似数的复习,要让学⽣认真看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仔细辨别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3、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第120页的第6、7题,让学⽣说⼀说是怎样算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第121页的第8题,是让学⽣⽤估算的⽅法解决问题。学⽣估算的⽅法可能不同,只要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4、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形成正确的观念。除了让学⽣根据数据进⾏判断外,还可以让学⽣准备⼀些实物,⽤⼿掂⼀掂,估⼀估,再⽤秤称⼀称,看⾃⼰估得是否正确,以便增加学⽣的感性认识。
  5、复习“图形与变换”时,可以采取⼩组活动的⽅式,让学⽣说⼀说⽣活中的锐⾓和钝⾓、平移和旋转。还可以让学⽣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对学⽣的语⾔表达不必要求过⾼,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6、复习“解决问题”(第122页的第13、14题)时,教师要引导学⽣仔细看题,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正确选择解决的⽅法。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不同的⽅法。
  7、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经历统计的过程。可先让学⽣讨论收集数据的⽅法,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成统计表。对于统计表的分析,可以采⽤⼩组合作讨论的⽅式,在⼩组中得出⼀个结论,再在全班进⾏交流。
  四、教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可⽤4课时进⾏复习。
  ⼩学数学教学计划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诀求商两节,包括下⾯⼀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诀求商,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诀求商的⽅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以⽣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
让学⽣建⽴“平均分”的概念。第⼆,在建⽴“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对⽤2~6的乘法⼝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到⼤的顺序分成两段。第⼀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段,被除数不超过36。
  3、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教学⽬标
  1、让学⽣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较熟练地⽤2~6的乘法⼝诀求商。
  3、使学⽣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然的教育。培养学⽣认真观察、独⽴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让学⽣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较抽象,不易被学⽣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乘法⼝诀求商,关键是让学⽣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达到“⽐较熟练地⽤2~6的乘法⼝诀求商”的教学⽬标。
  这⾥的合理组织练习,强调要做到以下⼏点。
  (1)为学⽣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2)适当加⼤课堂练习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本单元教学,应让学⽣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教材资源(或⽤学⽣⾝边的实例),为学⽣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获得从数学⾓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主探索解决⽅法。
  四、教时分配
  本单元可⽤13课时进⾏教学。
  ⼩学数学教学计划3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8、9的乘法⼝诀求商,解决⽤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是使学⽣熟练应⽤乘法⼝诀求商;⼆是使学⽣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个数是另⼀个数的⼏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乘法⼝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分析推理将⼀个数是另⼀个数的⼏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个数⾥⾯有⼏个另⼀个数的除法含义。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个特点。
  1、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诀求商的课题。教材通过⼀幅学⽣熟悉的“欢乐的节⽇”的主题图,引出要⽤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向学⽣提供独⽴尝试⽤7、8、9的乘法⼝诀求商的机会。
  3、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个数是另⼀个数的⼏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个重要内容。
  4、现实⽣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般要经历⼀个⽐较复杂的过程,只需⼀次努⼒就能成功的概率是很少的。同样的道理,解决⼀个数学问题只需通过⼀次计算就能得到结果的概率也是很少的。因此,引导学⽣根据相关信息解决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成了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另⼀个重要内容。
  ⼆、教学⽬标
  1、让学⽣经历⽤7、8、9的乘法⼝诀求商的过程,掌握⽤乘法⼝诀求商的⼀般⽅法。
  2、使学⽣会综合应⽤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初步尝试运⽤分析、推理、转化的⽅法。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充分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探索出⽤7、8、9的乘法⼝诀求商的⽅法。教学时,应放⼿让学⽣独⽴思考、⾃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9的乘法⼝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学习的迁移能⼒。
  2、引导学⽣应⽤已掌握的“倍”概念和求⼀个数的⼏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个数是另⼀个数的⼏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采⽤有效⽅式唤醒学⽣对以上知识的回忆。
  3、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的数感。教学时,通过让学⽣解决求⼀个数是另⼀个数的⼏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数学的⽅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的数感。
  4、精⼼组织操作活动,让学⽣通过⾃⾝活动理解⼀个数是另⼀个数的⼏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操作活动可分两段进⾏:
  (1)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活动。
  (2)由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
  四、教时分配
  本单元可⽤9课时进⾏教学。
  ⼩学数学教学计划4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例和反⽐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圆柱和圆锥:包括“⾯的旋转”“圆柱的表⾯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正⽐例和反⽐例:包括“变化的量”“正⽐例”“画⼀画”“反⽐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的和要求:
  1、使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侧⾯和⾼,认识圆锥的底⾯和⾼,会求圆柱的侧⾯积和表⾯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法。
  2、使学⽣理解、掌握正⽐例、反⽐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例、反⽐例。学会使⽤数
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定⽐例进⾏放⼤和缩⼩。理解⽐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图的⽐例尺。提⾼学⽣利⽤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培养学⽣应⽤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学会综合运⽤包括算式与⽅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和解决问题的能⼒,进⼀步培养学⽣应⽤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步发展学⽣的思维能⼒,提⾼解决问题的能⼒和增强应⽤数学的意识。
  5、使学⽣⽐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程、⽐和⽐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整数、⼩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会使⽤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计算,进⼀步提⾼计算能⼒;会解简易⽅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巩固已获得的⼀些计量单位⼤⼩的表象,进⼀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较熟练地进⾏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何形体的特征,进⼀步掌握⼀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较熟练地计算⼀些⼏何形体的周长、⾯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步发展学⽣的空间观念。
  8、使学⽣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题的解答⽅法,能够⽐较灵活地运⽤所学知识独⽴地解答所学的应⽤题和⽣活中⼀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步培养学⽣的思维能⼒。
  三、教学措施:
  1、进⼀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计算的能⼒;
  2、提⾼学⽣的分析、⽐较和综合能⼒;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和判断、推理能⼒,以及迁移类推的能⼒;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6、进⼀步发展学⽣的空间观念。
  7、加强⼝算练习,学会解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学⽣四则计算的能
⼒。
  8、能掌握⼀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题的解答⽅法,逐步提⾼解答应⽤题的能⼒。
  9、增加动⼿操作的机会,使学⽣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些⼏何形体的周长、⾯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名数的换算。
  四、教学课时安排
  略
  ⼩学数学教学计划5
  ⼀、教材分析
  通过⼆年级上册“⾓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已经学会如何辨认⾓和直⾓,知道⾓的⼤⼩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三⾓板来判断⼀个⾓是否为直⾓。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认识锐⾓和钝⾓。判断⼀个⾓是直⾓、锐⾓还是钝⾓,都是⽤三⾓板上的直⾓进⾏⽐较,体现了⽅法的前后⼀致性,学⽣⽐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可以使⽤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描述⽣活中的数学现象,进⾏数学交流。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在⽇常⽣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建⽴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法有很⼤作⽤。物体或图形在直线⽅向上移动,⽽本⾝没有发⽣⽅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个点或⼀个轴为中⼼进⾏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的⽣活经验,使学⽣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格纸上将图形进⾏平移,使学⽣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平⽅向或竖直⽅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标
数学教学计划  1、使学⽣会辨认直⾓、锐⾓、钝⾓。
  2、使学⽣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格纸上画出⼀个简单图形沿⽔平⽅向、竖直⽅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法。
  三、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活实际教学⼏何概念。
  ⼩学低年级学⽣在学习抽象的⼏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持。为此,在引⼊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熟悉的⽣活实际⼊⼿,帮助学⽣理解。除了利⽤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认识锐⾓、钝⾓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巩固知识。
  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画⾓、拼摆、拉⼀拉、转⼀转,帮助学⽣巩固所学的知识。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的特点,⾃⾏设计⼀些活动。例如,让⼀名学⽣站在教室⾥,演⽰⼀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向平移⼀步、两步……再如,让⼀组学⽣⼿拉⼿围成⼀圈,旋转⼀下,或是拿⼀根线,⼀头拴上橡⽪,在空中旋转⼀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可以进⼀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教学锐⾓和钝⾓时,重点是让学⽣对⼀个⾓和直⾓进⾏⽐较⼤⼩,知道它是锐⾓(或钝⾓)就可以了。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活化的⾓度让学⽣初步感知,使学⽣⼤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四、教时分配
  本单元内容可以⽤4课时进⾏教学。
【⼩学数学教学计划(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