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歌词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如今,现代流行歌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正在主动或被动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歌曲其实是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称之为通俗文化,但它和文学作品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它包含着歌词创作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许多成功的音乐创作人,就是直接从古典文化中挑选经典的古代诗词,谱上曲子,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流行歌曲多表现为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随着历史的淀积,古典诗词以及洗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越来越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而进入现代音乐歌词创作领域,中国古典文化也成了流行歌词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并提升了其质量与层次创作素材。总的来说,现代歌曲对古典文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一、继承:
(一)、直接借用古典作品中的词句
对许多现代歌曲词作家来说,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主题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
演绎,给予流行歌曲另一表现空间,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已经不算什么稀罕的事了。因此,古典诗词成了流行歌词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并提升了其质量与层次。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台湾的琼瑶,她擅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与她一贯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高雅脱俗。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也是如此。《涛声依旧》中他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中他把杜牧的《山行》作了适当的改编,“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他是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作为歌名,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伊能静的《念奴娇》,周杰伦的《兰亭序》、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等, 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的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但却给人眼前一亮之感,立即产生兴趣。
(二)、化用文学意象,浓厚的文化意蕴
古典文化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与内容,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情感表现力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的情绪与心态。而曾作为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此。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多,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古典文化中的文学意象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文学意象的化用往往使歌曲的层次得到提升,哼唱起来也更加动人。
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辞赋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有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琴、瑟、琵琶等,在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为了体现传统文化意蕴,势必要用到这些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例如“菊”就很常见:《中华民谣》 中“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里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周杰伦《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发黄”等。又如古人的文化修养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其中琴为首,作为中国丝竹管弦乐器,琴讲究虚实相生弦外之音,它融汇了百家精髓,尽展人心深处恬静安详潇洒之声,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用在歌词中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如:“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悠悠我的等候你没听
过”(周杰伦《东风破》);“远方有琴悄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月影重重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许嵩《清明雨上》);“风儿吹花落随/今生爱你不悔/琴声萦绕道出我和你永世相随/我今夜的爱倒影在你的美”(袁耀发《花落随》)邓丽君更是直接将古典诗词拿来常。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加上邓丽君那婉约清丽的唱腔,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足以说明古典文化与流行歌曲的渊源关系。
作为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琵琶”“”“丝竹等在中国风歌曲中势必会频繁出现,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也被加入其中,词作者将这些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意象融入现代诗歌语词中,使歌曲带给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像黄阅的《折子戏》中唱到的:“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为纪念张国荣而创作的歌曲《折子戏》在惋惜追忆的同时,也唱出了张国荣如梦如戏的凄美一生,以京剧唱腔为引子,把流行音乐与中国国粹京剧结合起来,加入了“凤冠霞衣”、“折子戏”、“弦索胡琴”、“大红的幔布”、“油彩”等中国特元素,通过黄阅的完美演唱形成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动人情怀。流行歌曲这种通俗的文化形式,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恰到好处的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
人面前,其艺术层次也得以较好的提升。
(三)、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与风格
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既是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复古的一种流行,这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这样既使得词作技巧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也创造了一种中国风的歌曲,丰富了现代歌坛,成为歌坛与词作领域一朵奇葩。如:周彦宏《醉我一千年》:细雨微风凭栏/思绪如水蔓延/伊人独立窗前/淡妆浓抹容颜/远去的油纸伞/锁住深情的双眼/画中私语的浮萍/芬芳谁的诗篇/别再轻叹夕阳/又送走远山/断桥虽断/忠贞的爱依然在人间/鸿雁飞来升起心帆/吻皱西湖的思念/醉我一千年歌词中用到了细雨”“微风”“”“浮萍”“夕阳”“远山”“鸿雁”“西湖等自然景观意象,”“”“断桥等建筑景观意象,”“油纸伞等文化景观意象,众多意象共同构筑了这幅漫游于西湖断桥独自思念沉醉的深情画面。中国风歌曲歌词正是打破习惯性语言组合方式,用陌生化的语言营造意境,将意象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交融,构筑现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蕴,让接受者获得如诗如画般的美感享受。
二、创新:
其实很多从古典文化中所吸取的内容与其原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无太大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文化的那种丝丝缕缕的密切关系,就算是“旧词新唱”了。在继承的基础上现代歌词也有一些创新的地方。
(一)、超常搭配
20世纪结构主义符号学杰出人物罗曼· 雅可步逊曾说超常搭配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超常搭配这种有组织有准备的违反让语言风貌焕然一新,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美感。当今社会,是个性飞扬的时代,时尚、流行、通俗倍受人们的青睐,流行歌曲中的歌词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多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流行歌词的时代性,新鲜感,甚至超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发展的潮流并引导着潮流。现代歌词创作中超常搭配的的运用比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只是为了押韵等偶尔运用,绝大部分还是使用一套的搭配。而如今这种超常搭配是随处可见。方文山的歌词更是如此,其中常常出现名量错位搭配、语言异化等现象。
例如:
“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以父之名》)“一道”本是用来形容伤疤等条状物的,在这里与“孤独”搭配,使伤疤的意象与孤独的感情联系起来,使本来就具有哥特式风格的歌词更添加了阴郁颓败的味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又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东风破》)有人认为这一句语义完全不通。实际上,这是两种意思的合并,可以分为“一壶漂泊浪迹天涯”和“一壶漂泊难入喉”两句来解读。第一句结合了名量错位搭配和借代的手法,“一壶”本该与“酒”搭配,而有意与“漂泊”放在一起,听众将“酒”与“漂泊”的意象不知不觉地融合到一起,使其表达简练而含蓄。“一壶漂泊”在这里代指的是主人公,“浪迹天涯”是主人公的经历。在后一句中,“一壶漂泊”则可能的确指酒,主人公因为心情痛苦而使酒“难入喉”。
某些词汇在歌词这一特殊的语言序列中有了新的存在式,进而拥有了特殊的含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这在流行歌曲中不乏其例。
()、句式
随着当代审美形式的变化,歌词在语言表现方面主张随意性、即兴性、散文化、自由化、调侃式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种手法和技巧的繁复,使流行歌词句式愈发自由与灵活。出现了整句与散句相融合、常式句与变式句穿插等变化。通过句式的变换,歌曲的声音和谐,
气势贯通,从而表达了丰富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整句:“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过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 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散句:“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妈妈笑了/ 天亮了”(《天亮了》)
变换句式如:
鸿雁 歌词“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 深深看你的脸”(《江南》)
这种形式如果出现在其它语体中,恐较难为人们所接受。作为歌词,给人一种言语倒置的新鲜感,以一种清新的活力吸引听众,进而达到强调的目的。既能咏其义而长其言,也便于演唱。这些手法的运用,为歌曲增了不少,在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等方面,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文化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将会是现代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这些看似“语病”的歌词语言其实是艺术的创新,也是语言的创新,它丰富了年轻人的语言文化生活,构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歌词创作美学[M].许自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的超常搭配 张鹭 [J]湖北社会科学,2007
[3]《“语病”中的美感——浅析方文山歌词创作的特殊手法》池文汇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