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语言及意境。
2、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3、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基本理念
诗词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人化、优化和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等各种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板书课题)
沁园春雪赏析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1925年,
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1925年10月,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评:对而今的年轻一代,对现时的出户机会很少的学生,有必要简要地交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展示橘子洲头的画面。)
三、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沁园春
长沙》
2、初读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3、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首词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四、领悟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上阕导读
思考:上阕主要写什么?———写景
①第一个整句:
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卓然而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提问: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②出上阕的文眼,(上阕又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景物?
———“看”字统领、借景抒情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千山万壑一片红红的颜,一层层经霜的树林,叶子红似二月的花朵;秋天的江水碧绿清澈,成百条大船争着在江上行驶;仰望雄鹰正展翅向万里长空搏击,俯看水底,鱼儿自由自在随意游动。在这大好的秋天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得其乐,一派生机,看谁比谁更自由自在。
“看”领起以下7句,描绘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以至世间万物,静景动景相结合;描写的方位有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看的角度有远望,近观,仰视,俯视;数量之多,彩之浓,类别之起,动作之劲,竞争之烈。
④通过以上描写说说作者笔下的秋天给人的感受?
——诗人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蓬勃向上。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彩,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