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诗歌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
“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问题探究】(此部分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者更换)
  1.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携来百
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3.“一切景语即情语”,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描写往往会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寄寓着创作者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体现了上述特点。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作者寄寓的“情”与“志”。(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中的“景情关系”类题,设问可根据学情有不同表达)
  答: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
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
  答: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
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独立”表现出在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的气质,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5.从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建议根据学情选用)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沁园春雪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