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赏析
一、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长沙是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7年,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20年,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
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跟同学少年都不在一起,故称“独立”,与下片的“同学少年”
相应。地点在桔子洲。桔子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因此写眼前景物,有“湘江北去”。湘江源出广西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中间七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彩绚丽的秋景图。向上看,看到长沙西南的岳麓山和湘江两岸的山,山上的枫树,到深秋,经过霜打,枫叶都红了,山上一层层的枫树林,都好像染上了红。再向下看,“漫江”指满江的水,“碧透”即深绿透明,水深而清澄,所以称“碧透”。江上有“百舸争流”。舸(gě):大船。“争流”,争着流动,指航行。再看生物,向上看,有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腾;向下看有鱼在清澄的水里游泳。击,搏击,这里状鹰的飞腾,矫健有力。翔:飞,状鱼游动极其活跃。“浅底”指水的清澈见底。《水经注·湘江》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里争着自由活动。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面对着祖国的壮丽山河,看到众多的动物,
在深秋里自由自在地活动,想到当时人民的苦难,于是诗人惆怅地对着广阔的宇宙发问道:这个苍茫大地的一切升沉得失,究竟是谁来主宰的呢?“苍茫”有旷远迷茫的意思,指大地的广阔。大地自然应该是由人民来主宰的,那才无愧于壮丽的江山。可是在当时,人民还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重重压迫下,这才是作者所以感叹发问的原因。在这个发问里面,表现出强烈的革命精神。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首二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这种感叹发问里,唤起作者对年轻时的同学少年的革命活动的怀念。上片跟下片就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作者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桔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是“携来百侣曾游”,百侣指很多伴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本是形容山的高峻,具有不平常意,这里指不平常的斗争生活。稠,本指密,这里指丰富。作者在1917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18日正式成立。当时入会的有蔡和森、何叔衡、陈昌、张昆荣、罗学瓒诸同志。会上通过了一个由作者起草的章程,大意是要有远大的志向,为国家民族办事。学会会员到五四运动时曾发展到七八十人。在这一段时期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进行了各种反对军阀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