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右庶子李伯药制文
率更令欧阳询书
右庶子:官名。正四品下,唐以左右庶子分统左右春坊(即东宫,太子居所)
率更令:官名。从四品上。秦置,汉因之。为太子属官,掌漏刻。北齐在詹事府下设率更寺,以率更令为主官,领中盾署之令、丞(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隋、唐依北齐制,又加皇族次序、礼乐、刑罚事。
盖闻人灵之贵,天象攸凭,
据说人的性灵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关乎着天象。
人灵:人的性灵。《后汉书·张衡传赞》:“三才理通,人灵多蔽。” 李贤 注:“言人虽与天地通为三才,而性灵多蔽,罕能知天道也。”《北齐书·文宣帝纪》:“代终之迹斯表,人灵之契已合。”
yōu:所:性命~关
píng:依托;仰仗。
禀仁义之和,感山川之秀,
上天赋予了人“仁”与“义”的本性,人间才有了和谐。因而人们才能感受山河的秀美。
禀bǐng:赋予;给与。
和:和顺;平和。
穷理尽性,通幽洞微。
人们无止境地探究人间的真理与事物的本质,以致于达到深奥精微的境界。
研其虑者百端,宗其道者三教,
钻研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善于思考的人会产生众多的思绪;取法于天地人“三才”而成的学说,至今已有“三教”。
宗:取法。如:“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李渔《闲情偶寄》
三教: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殊源异轸,类聚分。
出发点不一样,那么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而且,抱有类似观点的人往往就会聚集在一起,成为不同的学说派别。
轸,车后横木也。—《说文
或博而无功,劳而寡要,
有的就统摄的太多,却没有什么功用。白白地劳苦而不得要领。
文胜则史,礼烦斯黩。
尚文过了头,就像是写史书那样巨细俱录;又像是礼节过于繁琐反而显得轻慢不敬。
文胜:谓尚文过了头。 清 马其昶 《<濂亭集>序》:“自 周 末文胜,百氏杂家并出,非 尧 舜 ,薄 汤 武 ,觝排 周 孔 ,坑焚之祸遂作。”
:轻慢不敬。如“敬而不黩。”—《汉书·郊祀志》
或控鹤乘鸾,有系风之谕;
餐霞御气,致捕影之讥。
有的却追求驾着鹤、乘着鸾、把云霞当饮食、把雾气当车驾,以致被人们讥疯为如捕风捉影一般的虚幻
捕影比喻虚幻。《淮南子·说林训》:“象肉之味,不知於口;鬼神之貌,不著於目;捕景之説,不形於心。”《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五》:“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大人贞观,探心昭忒。”
系风缚住风。比喻虚幻之事。 唐 杜淹 《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诗:“繫风终不得,脱屣欲安如?”
至於察报应之方,穷死生之变,
而还有的,是在探索宇宙间因与果的关系,深究各种生灵生与死的变数。
报应:佛教认为,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
大慈广运宏济品,
以博大的慈悲之心,匡救着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宏济:大力匡救。
品:佛教语。谓众生。 唐 司空图 《为东都僧化刻律疏》:“虽设喻於三乘,同归觉路;盖防微於羣品,共享成规。”
极众妙而为言,冠元宗以立德,
把最为深奥的玄妙的道理记录下来,传播于世,树立德业。
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道理。《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晋 潘岳 《闲居赋》:“仰众妙而絶思,终优游以养拙。”
元宗:即 “玄宗”,指佛教的深奥旨意。 晋 僧肇 《注<维摩诘经>序》:“而恨 支 竺 所出,理滞於文,常惧玄宗,坠於译人。”
立德: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 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其唯真如之设教焉。
难道不就是像这样实施教化的吗?
设教:实施教化。《易·观》:“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若夫性与天道,契协神交,
贻照灵心,澄神禅观,
则有化度寺僧邕禅师者矣。
就有那种品性与天道相投合的人。上天能把真理之光投映到他的聪慧的心灵,又能让他以清澈宁静的心神,按照禅理来修行。化度寺的和尚邕禅师就是这样的人。
契:相合,相投。
灵心:聪慧的心灵。 南朝 梁简文帝 《大同哀辞》:“灵心摧於毫末,慧识挫於趾步。”
禅观:依禅理参究修行。宋 陈师道 《比丘理公塔铭》:“日诵《金刚》《行愿》两经,闔户禪观,不近人事,凡二十年。”
禅师俗姓郭氏,太原介休人。
禅师俗姓郭,太原介休人。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
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不出,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死于此而得名。
昔有周氏,积德累功,
庆流长世,分星判野,大启藩维。
历史上,姬姓的周氏族人积累了多年的功德,福祐着后世的代代子孙。在华夏大地上建立国家,分封诸侯。
蔡伯喈云:「虢者郭也。
虢叔乃文王所咨,郭泰则人伦攸属。」
蔡邕说过:“虢,就是郭。可以上追到虢叔,他是周文王的弟弟,常与周文王一起商谈国事;还有郭泰,那可是人们非常崇拜争相追随的人呀!”
蔡伯喈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
)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虢叔(Guō Shǔ),周武王,西周初年由周武王封于东虢,授爵公爵、号东虢公、虢叔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人。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郭泰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
圣贤遗烈,奕叶其昌。
前世先贤遗留下的业绩,世世代代都繁荣昌盛。
遗烈:前人遗留的业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论》:“ 句践 可不谓贤哉!盖有 禹 之遗烈焉。” 晋 左思 《咏史》之七:“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奕叶:累世,代代。 汉 蔡邕 《琅邪王傅蔡郎碑》:“奕叶载德,常歷宫尹,以建于兹。”
祖宪,荆州刺史,早擅风猷。
邕禅师的祖父名为郭宪,曾任荆州刺史,早年就有着美好的风采和品格。
金刚经全文解释擅:独占,拥有。
风猷fēng yóu指人的风采品格。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七:“风猷冠 淄 鄴 ,衽舄愧 唐 牧 。”
父韶,博陵太守,深明典礼。
邕禅师的父亲名为郭韶,曾任博陵太守,特别清楚制度礼仪。
禅师含灵福地,擢秀华宗,
邕禅师生于介休这方历史攸久的福地,长于郭氏这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里。生性聪敏过人,才华出众。
含灵:内蕴灵性。《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庾阐 《涉江赋》:“且夫山川瓌怪,水物含灵,鳞
千其族,羽万其名。” 南朝 梁 沉约 《梁明堂登歌·歌黄帝》:“鬱彼中坛,含灵阐化。”
擢秀:形容人才之出众。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吾子植根芳苑,擢秀清流。”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覬三灵之降福,竚弱子之擢秀。”《陈书·沉不害传》:“擢秀雄州,扬庭观国。”
爰自弱龄,神识沈静,
还是孩童时,就显示出沉稳闲静的神情智慧。
弱冠之年。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时司徒 袁粲 ,有高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时 粲 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
神识:器局识见;精神智慧。《晋书·谢安传》:“神识沉敏,风宇条畅。”
沉静:沉稳闲静;平静。《逸周书·官人》:“沉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静者也。”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胸襟日沉静,肃肃自有适。”
率由至道,冥符上德。
言行举止很是符合佛理、至德。
率由遵循,沿用。
至道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冥符默契,暗合。
上德: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因戏成塔,发自髫年;
还是在幼年时,无意间玩耍,就能用石块搭成宝塔的形状。
髫年 tiáonián童年,幼年
仁心救蚁。始於廿岁。
二十几岁时,就能看出他宅心仁厚,连小小的蚂蚁都不忍伤害。
世传儒业,门多贵仕。
郭家世代研习儒学,家族内出仕很多。
时方小学,齿骨上庠,
邕禅师小时候,刚刚七八岁,就由家学启蒙,不久之后,年纪轻轻,进入学馆求学。
小学:我国 西周 即有小学,此前则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北周 卢辩 注:“小学,谓虎闈师保之学也……《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始自趋庭,便观入室,
刚刚接受家学时,他的学问已经达到了很深奥的境界。
趋庭:语出 《论语·季氏》:“﹝ 孔子 ﹞尝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 鲤 , 孔子 之子 伯鱼 。后因以“趋庭”谓子承父教。
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已达到深奥的境界
精勤不倦,聪敏绝伦,
求学过程中,他更是专注勤勉,不知疲倦,而且头脑聪慧,才思敏捷,因此在同龄人中显得出类拔萃。
精勤: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郗愔 信道,甚精勤。”《西游记》第九六回:“三乘妙法甚精勤,一二沙门皆一样。”
博览书,尤明老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