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白话文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大乘义章是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大乘佛法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这部经典是由南传高僧鸠摩罗什(Kumarajiva)翻译的,原名为《摩设伽罗法师论大乘义章》。全文共分为三卷,包括了大乘佛法的要义和实修方法。
    大乘义章共有五百零八个品目,每一个品目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议题。主要讲述了佛法的本质、修行的方法、菩提心的重要性、空性的观念、般若智慧等等。这些议题都是大乘佛法中的核心教义,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大乘义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指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即愿意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帮助他们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修行者只有拥有真诚的菩提心,才能真正地修行大乘佛法,获得佛教的最高境界。
    大乘义章还强调了「缘起」和「空性」的观念。缘起是指一切众生和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性。所有的痛苦和困扰都是由于贪嗔痴等造成的错觉,修行者需要通过观照「空性」的真理,明了一切皆空的实相,从而超越生死轮回之苦。
    般若智慧也是大乘佛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般若智慧是修行者通过正知正见,超越对事物的执著和执念,明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只有通过般若智慧,修行者才能真正摆脱轮回之苦,实现觉悟和解脱。
第二篇示例:
    大乘义章,是一部佛教经典,属于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它是由南传佛教的阿罗汉果位比丘勇钵论师所撰写,内容主要是关于禅修和教义的探讨。本文将以白话文的形式解读大乘义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大乘义章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修行、譬喻、法义、宴坐。修行部分主要是关于修行的方法和过程,包括禅修的方法和要点。譬喻部分则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佛法的含义,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佛法的深奥之处。法义部分涵盖了一些重要的佛教教义,如空性、中道、缘
起等。最后一部分的宴坐则是勇钵论师为弟子们开示的内容,内容涉及修行的心态、态度和方法。
    在大乘义章中,勇钵论师强调“念知心者,是多人皆能念知散乱。”意思是要注重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解决内心的散乱。只有通过反观自己的内心,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他还提到“机未来时,正值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抓住当下的机会,努力珍惜眼前的修行机缘,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只有专注于当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大乘义章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禅修和观照的重要观念。勇钵论师提出了“以随拟者无性实”,意思是要观照思维的产生和消失,了解思维的虚幻和无常。他还强调“心拟之相,亦是前辈留心正向。”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心是可以被观照和了解的,只有通过观照内心,才能到真正的解脱和平静。
    在大乘义章中,勇钵论师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修行的要点。他说“须修尽光既来又去,徒弃有无障。”意思是要修行者不要执着于外在的光明和愉悦,而要放下对有无的执着,只有放下执着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他还提出了“以念无相,是多人治。”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无相的禅修来破除执着和執著,只有真正理解无相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第三篇示例:
    《大乘义章》是一部佛教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源自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以白话文的形式,简要介绍《大乘义章》的内容和影响。
    《大乘义章》共计十篇,主要讲述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这些章节包括各种主题,如空性、缘起、中道、无我等,全面阐释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在这些章节中,强调了菩萨的慈悲心和智慧,引导人们超越烦恼,追求解脱。
    在《大乘义章》中,最著名的要数中观派的学说。中观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永恒的实体。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因缘聚合而成,应当超越烦恼,直面真实的自性。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佛教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来的禅宗和华严宗等宗派。
    《大乘义章》还强调了菩萨的慈悲心。菩萨是觉者,为了利益众生,愿意舍弃一切,无私无我地去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这种慈悲心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也对信众产生了深远的感召力。
    《大乘义章》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不仅对佛教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慈悲、智慧和解脱的重要性,指引着人们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放。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部经典,从中受益,获得心灵的启迪。
第四篇示例:
    大乘义章是玄奘大师所著的佛教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本文将结合大乘义章的主要内容,以白话文的形式进行解读和阐述。
    一、大乘义章的基本概念
    大乘义章是一部介绍大乘佛教思想的著作,主要讨论的是菩提道和涅槃的修行方法。所谓大乘,是指追求菩提解脱的一种佛教修行道路,强调普度众生、利益一切的观念。在这部著作中,大师详细阐述了大乘的本质和实践方法,为广大信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二、大乘义章的主要内容
    1. 四圣谛:大乘义章首先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其中苦
是指生老病死等众多痛苦;集是指痛苦的根源,即贪念、瞋恚、愚痴等造作导致的结果;灭是指消除痛苦的方法,即通过觉悟、修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道则是指实现菩提解脱的道路,即修行佛法,实现内心的净化和觉悟。
    2. 五蕴、十二支:在大乘义章中,大师还讨论了五蕴和十二支的概念。五蕴是指、受、想、行、识五种相互依存的心理元素,人们的行为和感受都是由这些心理元素组成的;十二支则是指生死的起因,包括无明、行、识、名、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要素,构成了人类循环轮回的过程。金刚经全文解释
    3. 诸法空性:大乘义章还讨论了诸法的空性,即一切事物都是空、假、无常的。人们所经历的一切痛苦和快乐都是幻相,只有超越其表面现象,深入观照事物本质,才能实现内心的解脱与觉悟。
    4. 般若波罗蜜多:大乘义章强调了般若智慧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慧解众生的苦,深入剖析心灵的根源,修炼智慧,才能摆脱贪念、瞋恚、愚痴等造作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最终实现菩提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