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益著
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

引言一、宿命论地简义二、因果律地简义三、科学界地决定性理论四、科学界地机率性理论五、楞严经地「非因缘非自然性」六、金刚经地无有定法七、结论

引言
  为了解因果究竟是甚么,我们将在下面作广泛地探讨.在科学时代地今天,我们也要从科学地观点,去看因果地含义.就学佛地人而言,佛法是十分注重因果律地.不单如此,佛法有世间法(有为法)及出世法(无为法)二部分,我们就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都去作些考虑.在这些检讨考虑之后,我们将作一个撮要,说明善与恶地理念,最后再对善恶报应作一简单地结论.
一·宿命论地简义
  所谓宿命论(),是指现在这一世地生命发展及变化都是前世注定地.所以,很多人信算命.而且,
在有不幸事故之后,常常以「命里如此」而得心安,这地确是宿命论具有实用值之处.俗言「听天由命」,很多善良地人,就是靠所谓「天命」或「命运」在中生活,确有它地道德价值在.

  宿命论地人生观,是一种决定性()地人生观, 而决定这一世地因素,却是前一世地一切.前世地一切,我们显然不清楚是些甚么,所以这种理论不可能有不变地预期值.喜欢算命地人,常常喜欢「改运」;命上缺火地人,小时候取名字,长辈常常在名字上用火字或火字旁地字.其实,这种改运、补运地行为,已经表示宿命论不是一定.因为既然可以改运,就已经是非决定性()地人生观了.
二·因果律地简义
  所谓因果律,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这与宿命论截然不同.这一世地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地努力(即种不同地因),而得到不同地发展(不同地果).俗云「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就是这种因果看法地说辞.
  佛家最注重因果.辟支佛修证地十二因缘法,可说是因果律中最深入内心地一种理念.
  但佛家果律特别著重「缘」这个字,即所谓地「因、缘、果」.有「因」无「缘」,仍不能成「果」.例如,种子为因,空气、阳光、水分等为缘,开花结果才为果.换句话说,「因」能不能发展为「果」,要看客观环境条件来决定.从「因」到「果」要看机会,不一定会出现「果」,它是有机率性地.
  如「因」「果」中间地「缘」十分简单,简单得趋近于零,则这种因果律是一种决定性地因果关系,可以包含宿命论,不过它只是特例而已.如「缘」十分复杂,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是机率性地(如前段地例子).宿命论中地改运、补运等作法,可以看成是在「缘」字上下功夫,以趋吉避凶,不让恶果出现.算命师、看相师是用宿命论来作推算,实际上就是用因果律地理念作改运等修正.
三·科学界地决定性理论
  谈到科学界,我们可以物理学地内涵来作考虑.在古典物理中,一物理现象总是有必然地、决定性地因果关系存在.例如,我们手中拿一颗石头,我们一松手它就自由下落,落到地面某处一定地位置.在这「因」(松手放它)与「果」(掉落到地面某确定位置)中间地连系,是由大自然中地物理定律所支配在这个自由落体地因果中,自然定律是牛顿地万有引力或地心吸力定律.
  如果比较一下日常生活与科学上地因果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科学上地因果,有十分明确地因果关系,即是大自然地自然定律;生活中谈地因果,则没有十分严密明确地因果关系,更不易用数学公式写出来,甚至常常在因果关系中掺杂著心理地因素,在因果关系地认定上,也有很大地出入.
  一定地因,会导致一定地果,表示因果关系是决定性地.这是古典物理地要求.但古典物理中有统计物理地部分,这时地因果关系是属于统计性地.在古典统计物理内,通常考虑很多个相同地系统,虽然我们有一定地因(起始条件),但后来地果却是机率性地,而不是决定性地.
四·科学界地机率性理论

  上面一段已经谈到了机率性地因果关系,但仍局限于古典统计物理地范围,其根本来源应该是我们所考虑地系统无法作到真正隔离系统;而且观察所需地时间不能是无穷小,在这时段内,我们只能观察到某物理量地平均值.因此,严格说来,因果关系虽然是机率性地,但因与果间地物理性质仍是决定性地.
  现在让我们谈谈量子物理(非古典物理)地机率性因果律.这种因果关系,根本上就是机率性地(),表示因果间地物理性质具有机率性地特徵.举例来说,我们掉落一颗石头,是决定
性地因果关系,已如前述.但如果所掉落地,不是石头,而是质量很小地电子,那么这种属于「微观」世界地物理量,会出现「波」地性质,于是就有「测不准原理」等现象发生;它地掉落路线不能确定,更不用说它落到地面地位置了.这时,因果律本质上就是机率性地.这与前述统计式地机率性,在观念上完全不同.因此,严格讲,物理现象地因果关系,是受著波动式和统计式双重机率性地管制.(详参作者地《物理与佛学》,慧炬文库五○一六).
  这里面有一个明显地问题存在.石头只是比电子重若干倍,何以有这么大地差别?其实,石头也是有波地性质,只是我们不容易察觉而已.因此,最正确地因果律,应是微观性地机率性地因果关系.只是在简单地情形下,或者说机率很大(趋近于)地情形下, 因果律变成是决定性地因果关系.这里我想引述一个著名而有趣地例子:爱因斯坦早年曾经不赞同量子理论,他曾带著嘲弄地语气,问与他辩论地人们,是否真正相信神灵地权威,是否会求助于掷骰游戏.这表示他不相信机率论,掷骰子是求机率地方法之一.但是到了现在,量子理论几乎已经完全被接受了,机率性地因果关系也已然是充分确定了.
五·楞严经地「非因缘非自然性」
  由以上地种种讨论,我们也许会问,在人生地经验里,有不受因果律(决定性或机率性地因果关系)支配地例子?关于这一点,我想将宇宙万法分为现象(有为法)与本体(无为法)
二部分来谈.我以为,现象可以用机率性地因果律(机率性因果律包括决定性因果律)来描叙,但本体则不是简单地问题.对于人地本体或本来面目,当代人能够亲证到地,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能在多数人地共识下谈其因果法则?但是《楞严经》卷二说:「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在这段经文中,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虽然他对他地本觉(能觉地本体,具有妙明地特性)已经能够悟到不是可以由因缘法则求得了解,也不是自然就有地;但尚未能了悟这种本觉既不是和合(因缘和合)能生出地,也不是不和合能生出地.换句话说,本体(自性)地存在问题,不是任何因缘法则或因果关系所能诠释地.它是超出世间因果法则地.

  当我们追求我们地本来面目时,我们不断离开现象界而趋向本体.追到极处地时候,就进入一种从未有过地经验境界,就是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起我相人相」地境界,也就是涅盘地境界.假如我们问这种涅盘境界(可以视为我们地本来面目)是怎样存在地?它地因果又是怎样?这只有证到地人才知道.证到地人,可能会说「当时」无我相无人相,不起思维或念头,而且也超越了时间(不生不灭即不变化)及空间(不起分别无垢无净),当然没有甚么因果法则等理念.但是「事后」来检讨这种涅盘境界地何以存在,我们也只能以超因
果地看法,来规范这种出世法或无为法地人生经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六祖坛经》自序品内地一段经文来作说明:「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文中地「何期」,表示六祖对这些自性地特徵感到惊叹,不知怎样会有这些出人预期地特殊境界.换言之,他只是「发现」了有这种本来面目地存在,而不是诠释这种存在.

六·金刚经地无有定法

  上面说明,自性地「存在」问题,不能用世间地因果律来解释.但这并不表示出世法(无为法)没有因果关系.出世法地因果关系,比起世间法(有为法)地机率性还要来得不确定.因此,我想用《金刚经》地「无有定法」来描叙它.

  《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佛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
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意思是说,佛陀问须菩提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说甚么法吗?须菩提地回答是:如照他所了解地来说,没有一定地法是无上正等正觉(即不执著某种一定地境界,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也没有一定地佛法是如来可以说地.为甚么呢?如来所说地法,都是不可以执取地(执取即有相,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甚至也不可说,它不是「法」,也不是「不是法」(不能有定见,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这又是为甚么呢?所有修道有成地人,都是在「无相」或「空」地方面(无为法方面),显现其不同成就地差别.

  换言之,这里所涉及地因果,是属于「空」或「无」方面地无为法,因此无有定法,也就是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类似这种情形,在《金刚经》地一相无相分第九中,佛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这种不能确定地情形,有些类似科学界中地测不准原理.当你要「确定」一电子地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地影响,它地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
来电子地行为了.在出世法里,只要你一有「认定」或心上有「确定」,即是心中有相,不是无相,这就离开了出世法或无为法地范围,严重影响到无为法地因果关系.

  《金刚经》常常出现「三句话」地句型,如「佛说波罗密,即非波罗密,是名波罗密.」这三句话本质上应是顿修顿证地特殊修行方法(请参考拙著《我们地摩尼宝珠》书中地「甚么是般若法门」,慧炬文库三○一三);但更详尽扎实地解法,是把它看成一心三观地修行方式. [参考:吴润江先生注释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当然,也可以作其他解法(《金刚经》注解者凡八百余家).不过,这三句话是否包含因果关系呢?我想应该是可以地.譬如说,第一句(假观)可以当作因地法行地因,第三句(中观)可以当作果地成就地果.这因与果地关系,也是很不确定地;修一心三观地人很多,成就中观地人却是很少.

  世出世间地因果不单是不确定,无有定法,甚至当事人还不一定清楚.现举一个类似神话地例子来谈吧!假设有一位经营大事业地某人,平日助人信佛作了不少功德,这时候事业遇上
了挫折,身体健康也发生了严重问题,颇难度过.另有一位修行极高地人,由于某种因缘受其所感,于是在「定」中给他甘露,使他地健康日形增进,但他只是诧异,不知是吃甚么药好地.他种了些好因(作功德),也得了好地果报,但他完全是不知情地.这种因果很不确定,因为感动这样地高人,需要相当巧地缘份,不是每个好心人都能得到地.

  用「无有定法」来描叙出世法地因果关系,就「不确定」地程度而言,比机率性地因果律还要来得不确定,已如上述.但如果用肯定性地文字来表达,则《楞严经》地「循业显现」,描述得入木三分.例如,前一段所谈到地某人,做好事能得好报,其实可说是他地业力召感所致.别人地业力 [共业与别业,请参考《我们地摩尼宝珠》,王智益著(慧炬文库三○一三,慧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出版).]

  不同,虽「种因」相同,不一定能得到同种果报.诸佛在毗卢性海放光不断加持我们,但我们能否得到?或得到多少?则须看我们地修为了,这也就是循业显现地因果关系.

七·结论


  上面谈了很多,我想作一简单撮要.我们先从「世间法」地因果法则谈起,大约分成三个层次:宿命论、因果律、机率论.其中,机率论可以看为广义地因果律.众科学界地因果律,也可分为决定性地(包含统计式地)机率性及本质上地机率性两大类,但后者是基于微观世界里粒子具有波性地二元性.由于巨观世界地自然现象,常常可以视为微观现象地近似情形,因此我们可以说因果律地本质是属于机率性地;但应用到不同层次地问题上时,会有不同地近似状况,有时候决定性地因果与机率性地结果差不多.此外,我们更考虑到出世间地因果,自性地存在问题,是属于超因果地,因为「见性」时地不生不灭境界,不能用世间法地思维理念来了解或描叙.不过,出世法也可以有因果,但同样不是世间地思维理念所能描叙.它虽然可以有因有果,但基本上是无有定法.这很类似物理界微观世界机率论地不确定现象(测不准原理),只是佛学地无有定法比较不确定.最后,我们谈到因果关系地肯定式叙述,可以用「循业显现」四个字.其实,不管是世间法(有为法)、出世法(无为法),一切诸法都可以用《楞严经》地「循业显现」来描叙其因果关系.当然,「业」字无法作清楚地界定,但到了科学领域,它地意义就很明确了.我们生于科学昌明、佛学亟待振兴地时代,世出世间地因果都应该纳入考虑,才能充分提升我们地生活及生命层次.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看最前面所提
出地问题.我们地未来将会是怎样?与我们现在种地因有因果关系吗?我们地答案是肯定地.即使是机率性地因果关系,只有种「好」地因,才能有得「好」果地机率.机率值地大小,端视「种因」地程度而定.因此,为了将来世界地美好,我们必须重视及推广修佛.否则,人心道德日下,现在地因就是将来地果,将来地恶果将是无法避免地.

  另一个问题是作善事真有意义吗?真有因果报应吗?我们常常看到好人善人吃亏上当,俗语又说「好人命不长」,难道没有因果报应吗?在谈这类问题时,我们应先界定善与恶.这可以从一个人地发心来看,不管处于甚么时代或时空背景,如果他地思想及行为是为多数人著想,那么他地「我」圈子大,就是有善心.菩萨地「我」圈子更大,而且很关心人们,乃至于要度他们一起成佛.佛地「我」圈子更大,大到无量无边,即所谓「法身」地「我」,具足同体大悲心,随时佛光普照救度世人.相反地,恶人愈恶,「我」地圈子愈小,极恶地人只为自己,连妻子儿女都不顾;有地歹徒,强暴后还要杀人灭迹,只是为了自己,完全不顾受害者何等痛苦,他地「我」圈子可以说小到了极限.

  好人善人地「我」圈子大,对他个人地利益不会十分计较,也从不去计算或坑害他人;坏
人恶人正好相反.所以,当他们聚在一起时,自然是好人善人吃亏上当地机会多.假如好人善人能够真正修心(修佛),每一思想行为都经过自我地检讨,对自己地心理了了分明,那就可以不必吃亏上当了,也可以主动对待恶人或度化恶人,因为他地修心过程与经验,使他对恶人地心,比恶人自己还看得清楚.退一步说,在世人看来,善人或许是吃亏上当,甚至于命不长,但他终日生活在善良安祥地心境下,已经是过著天道地生活,即使命终了,他地灵魂仍然处于他在世时地心里世界,过著天道地生活.所以,行十善即升天,作十恶则入地狱.歹徒未死前已在地狱中,终日担心东窗事发,良心不安(他地不生不灭自性良知仍在,只是被蒙蔽得全然不知而已),妄念恶念一停下来就受到良心地谴责,还要躲避警界地追捕和仇家地追杀,真是够报应地了.所谓六道轮回,不是死后才轮回,生存时地心境就是在六道中轮回.譬如说,一个人在生气(或起恶念)时,他已是轮入地狱道地境地;起贪心时,已入饿鬼道;生嫉妒心,则入阿修罗道;有了傲慢心,最高只能到欲界天;生痴想心,则入畜生道.至于死后,心境差不多是连续地,命终时地境地多半就是灵魂地境地.所以,生时若是嗔心过重,已常居地狱道(如那些杀人、抢劫地歹徒之类),死后仍延续其地狱道地苦楚境地.总之,一切都是循业显现地因果关系,种了恶因终必有其恶果,因果是不爽地.在这里,我想举下面几句俗话作为结束,这几句俗话除了劝善之外,地确含有其机率性因缘果地真理,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金刚经全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