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金刚经全文解释
长江大学  张婉琴
五蕴:佛教将包括个人身心与身心环境的一切物质与精神分成五种“聚集”,即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的十大尊号: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的十大尊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世尊。
佛陀四种“稀有”:一、时稀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稀有,佛陀不出现于三千世界中的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卫城;三、德稀有,佛陀一生都以佛法普利众生,为稀有殊胜之事。
三乘:菩萨、声闻、缘觉。
佛家三种“大”:愿大、行大、度众生大。
摩诃萨埵具备的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
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四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的形象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三种布施: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危。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六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包括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作六情。
四维: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一般是以四维加东、南、西、北四方,成为八方;若再加上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
三善根: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
善根。
三毒:贪、嗔、痴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
比丘三义:比丘指男子出家进入佛脚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的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
因果六义:即比丘三义和阿罗汉三义的合称。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阿罗汉三义指杀贼、应供、无生。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四圣谛:苦、集、灭、道。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声闻四果
须陀洹,声闻四果之初果,以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
斯陀含,又译为一来果,也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为一来、一往来,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新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放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一。
阿那含:声闻四果之三果。意译不还、无还、无来、不来、不来相。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界无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阿罗汉,声闻四果之四果,属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广义而言,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也为如来的十种称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