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名词解释
    墓志:亦称“墓碣”,古代的一种石刻文体。汉代由盛而衰,到魏晋时期逐渐恢复,到唐宋则得以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墓志铭,已由以前的追述死者生平事迹,转向由追述亲属关系来表现褒贬,即墓志的铭文正式成为社会政治评论的工具。
    文:本为“甲骨文”的简称。商代文字从“卜”变为“书”,就产生了“文”。上古结绳记事也用“文”。甲骨文与金文基本上继承了象形字的造字方法,而且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钟鼎文则是篆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所谓“篆”,即小篆。在此以前,人们把“篆”叫做“籀”。小篆又名秦篆。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据郭沫若考证,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有此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籀”,行“书”。但仍有许多人沿用“籀文”。
    北魏书法家崔灵恩曾在《金刚经赞序》中说:“世之君子,不通古今,鲜能言之。求之二老,犹为近古;洎乎遗经,罕得闻焉。求之小学,又不合焉。”这里“小学”,指小篆。可见小篆是当时的正式文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小篆是一切篆文的鼻祖。此后,凡经典的文字,几乎都以小篆为准。
金刚经全文解释
    二、北魏“率意”,指书写者顺着笔势书写,不拘规格。率意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是古代书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北魏墓志铭正是其集中表现。这一点恰与汉代严谨的书风相反,由于魏碑是在民间兴起的,因此它对北朝碑刻的影响非常巨大。碑体的风格和技巧,如北魏正书,其源流多受到北方草书和楷书的影响。此外,它也受到东汉隶书的影响,碑体加方折,不像六朝墓志那样呈圆形,带有北朝后期的清峻感。不过,由于在北魏一统北方之际,文化学术环境较为宽松,碑体风格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气势雄伟,浑厚壮观。碑体雄劲质朴,端庄凝重,是北魏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
    三、南北朝时期墓志的铭文一般字数不多,少则十余字,长则仅四五十字,极个别的才超过百字。每篇铭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志文”,主要是追叙死者姓名、籍贯、官爵及子孙等,为碑文主体;第二部分为“铭文”,主要是歌功颂德或者墓主人的自叙生平,也可用诗赋,乃至韵语散文的形式,文笔灵活,多姿多彩。第一部分,往往铺陈叙述,作者为了渲染墓主人的品德才干,极力给予烘托,第二部分则是正文,往往直截了当地表明作者对死者的敬慕赞颂,在文章最后则常用韵语,以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