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话皮影
——关于童话的手抄报南浔经济开发区浔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徐小凤、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皮影对于孩子这一辈,甚至是我们这一辈,都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词,为了让孩子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喜欢这门古老的手艺,为了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再次绽放华丽的光彩,在2013年的9月,开发区浔溪小学——这所隐逸于清丽古镇南浔的学校,尝试将工序复杂的皮影带入了我们的小学课堂,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再次创造,材料、题材的不断尝试与创新,从简单到复杂,将古典与现代,戏曲与童话相融合,让皮影艺术在我校绽放出精彩的火花,让民间的艺术不再遥远和陌生,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而献出我们的努力。
20139月,我校文学社去水乡乌镇寻“有趣的中国传统玩具”时,竟然发现在东栅有一老先生们在表演着一场又一场皮影戏。
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立马就吸引了学生们。
他们露出好奇而渴学的目光,皮影艺术不仅需要绘画、雕刻、皮影道具、编排剧本,还需要用灯光和音乐来烘托整个故事,整个过程十分复杂。但有趣的皮影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校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起了这个童话般的皮影梦。
不久后,小戏迷皮影社团成立了,老师们和成员们讨论着接下来要做的事,于是决定先从认识皮影开始,图书馆、电脑室成了我们寻关于皮影资料的重要宝地,成员们一有收获便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成果,有皮影的历史、皮影的制作过程和材料、皮影的古诗和对联、皮影的传说……这个过程中我们增长了许多关于皮影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也给学生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皮影作品,可总觉得是纸上谈兵,遥远的很。
有位学生的资料里写着,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有一座皮影博物馆,里面有明清时期的许多皮影作品,二楼还有侏儒人表演皮影戏。学生们一听,热血沸腾,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去。在指导老师和校长的协商之下,于9月末出发,来到了这个大家心驰神往的地方,原来皮影是那么的精致,牛皮上镂空的花纹,在灯光下,琉璃通透,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在二楼
的表演区内,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有趣的皮影戏表演《武松打虎》和《鹤与龟》,还得到了师傅们手把手的谆谆教导。小家伙们个个兴奋的叽叽喳喳,直嚷着自己也要做。
皮影的制作工序复杂,制作材料也较为麻烦,指导老师建议成员们先从皮影的绘制开始着手,而皮影的头部为全身最美的地方,我们便“从头开始”,我们了许多优秀的皮影头部作品,大家归纳了它们的特点,绘制了人生中第一个皮影头。当这些作品展在校园里的时候,无疑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在此后的日子里,小戏迷皮影社的成员们通过小组合作,用纸制作了一只只大型的皮影,有猪八戒、嫦娥、格格……在完成大型纸质皮影后,学生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创作,指导老师建议,大家回家再制造一个小型的纸质皮影。
我们的纸质皮影做好了,可是纸这种材料非常软,通透性也不好,同学们没办法用它来进行表演,但是牛皮驴皮也太少见了,那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制作仿真皮影呢?同学们回家后纷纷去寻各种材料。
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决定用塑料片来进行制作,当一个个仿真皮影诞生在成员们手中时,他们早已操纵着小小的木棍,有模有样的玩的不亦乐乎。
为了使表演更加的完整,社团的成员们又一次忙开了,这一次他们要用童话故事编剧本,在请教了语文老师后,终于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剧中的角也经由成员们的巧手制成了精致的皮影,在白的幕布后,有的表演、有的制作、有的配音,忙的不亦乐乎。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程,一个有趣的童话皮影梦,成员们绘制了手抄报、出了黑板报、布置了橱窗、深入了社区,用他们的小手和稚嫩的语言,诉说着古老皮影的趣事,而正是在这宣传的过程中,我们萌生了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金点子,皮影书签、皮影纸袋、皮影风筝、手绘皮影t恤等一系列的皮影推广物应运而生,更多人将认识皮影、将喜欢皮影。
2014年的3月,小戏迷皮影社的成员们在纸质的大皮影上纷纷签上自己的大名,为这次的活动画上一个鲜明的句号,而小戏迷皮影表演社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