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爱国心 殷殷强国梦
作者:***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0年第08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要求
爱国手抄报图片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将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發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纲要》强调,大力发展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
        2019年,“人民太极”平台在北京启动,全面推广“人民太极 健康中国”的活动,旨在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校致力于建设太极特校园文化,符合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保障,同时能够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要素
        “和谐”被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第四位。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理想,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包含了人、自然、社会和国家四个基本要素。
        太极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正是“和”的象征,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以“和”为核心的太极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谐统一,揭示了教育的育人之道。我校推进太极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课程追求。
        “太极文化”课程建构的校本探索
        自然而然,营造安舒的物态环境
        营造太极特环境,打造太极特的校园文化,开辟“太极万象”特长廊、“太极图说”特之窗,建设“无极”特广场、“大美太极”特场馆,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太极文化气息,让学生在特环境中感受太极的精髓。
        “太极万象”特长廊 围绕太极文化,考虑不同楼层、不同年龄的学生,体现螺旋上升发展的特点,设计健我身、励我志、抒我心、爱我国四个专栏,专栏的内容来自学生自主合作
、动手动脑的搜集和创编,以手抄报、展示图片、简报等多种形式呈现。通过廊道建设,让校园的墙壁“会说话”,滋养心灵,形成育人立场。
        “太极图说”特之窗 展示太极主要招式图、太极人物文化图板、太极名人寄语;展出学校开展太极特活动掠影及师生学打太极拳的感悟。
        “无极”特广场 师生学习、交流太极技艺的专业场地。
        “大美太极”特场馆 这里既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的载体,也是师生修炼太极的场所。场馆分为“太极史海”“太极学堂”“太极荣誉区”“太极装备室”,建成具有多方位育人价值、共享互动的太极文化体验中心。
        “太极史海”主要展示太极名人故事,宣传太极的起源种类、区域流派、精髓要义等,打造太极文化空间,学生参与解说,感受太极魅力。“太极学堂”主要是师生交流演练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的场所。“太极装备区”主要用于太极剑、扇子等器械,太极服、太极鞋等服装物品的放置。“太极荣誉室”陈列师生在省市级各类太极比赛中获得的证书、奖杯、奖牌等,学生置身其中,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以校为荣。
        道法自然,构建自主的课程体系
        一、学科课程
        1.校本课程
        学校将太极拳融入体育学科教学中,开设太极课程,编写太极课程纲要,开发校本课程“太极探秘”和“太极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太极知识和基本技能。
        “太极探秘”收集整理太极的起源与形成、传承与发展、区域与流派等相关资料,编撰相对完善的太极校本特读本,让学生领会太极的博大精深,感受太极名人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太极健体”汲取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等套路,结合少年儿童身体发展特点,编撰含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内容的校本教材,形成太极拳基本动作教学知识体系。
        2.课程实施
        按六个年级十二学期组织教学,每周一节太极课,大课间开展“1+1”(长跑+太极拳)体
育活动。
        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初步了解太极拳,并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太极拳最基本的手型、步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分解动作的传授。
        中年级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训练太极拳基本功,基本掌握练习方法,学会“十六式”杨式太极拳的全套动作。
        高年级熟练掌握“十六式”杨式太极拳,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并在练习中感悟太极文化,部分学生能掌握“二十四式”陈式太极拳。
        3.课程模式
        太极课堂中学生独学、对学、学,合作与分享主导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特的太极课堂:在“动静平衡,和谐快乐”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生成能力,同组合作学习,异组评比竞争,让学生在合作中求知,在竞争中提高。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测评达标”五环式教学流程,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刚柔并济,让学生进
行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结合太极课堂教学流程,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构建出让师生有章可循的“自主学习课”“展示交流课”和“反馈拓展课”等教学模式。
        二、活动课程
        1.太极社团
        优化“自在”太极社团,面向个体,提供选择,聚焦学生潜能与特长,进行太极技能提高训练,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开设“太极寻踪”社团、“陈氏太极拳”社团、“太极剑”社团、“太极扇”社团,提升学生对太极拳理论知识认知水平,提高太极技击能力。
        2.艺韵太极
        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开展以“太极”为主题的“太极盛宴”活动,学校太极社团与其他社团融合,在不同的领域渗透太极活动,通过动态、静态不同方式,采用集体、个体、小组等不同形式,展示太极特,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及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三、综合课程
        将太极刚柔并济、静中生智等元素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空间。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太极文化,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拳拳报国之情。
        科学课程渗透太极之“真”,思品课程渗透太极之“善”,语文课程渗透太极之“情”,数学课程渗透太极之“理”,体育课程渗透太极之“健”,美术课程渗透太极之“雅”,音乐课程渗透太极之“趣”。
        “太极如画”:太极与美术学科整合,根据学生年段特点,低年级开展“孩子眼中的彩太极——五彩太极”活动,中年级举行“简笔绘太极”活动,用线条画描绘太极拳的形体美,高年级开展“水墨太极”活动。
        “太极音韵”:太极与音乐课程整合,开展系列活动,如欣赏课“形式多样的太极表演”、太极音乐赏析“走近五彩斑斓的太极音乐”、实践活动“魅力无限——太极舞”等。
        “探究体验式”主题活动:把太極课程内容按照小课题的形式进行设计,实现与学科专题学习的有机结合,与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开辟“探究体验式”主题课程。
        “识拳寻踪”综合实践活动: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由学生自主提问,并梳理探究主问题——太极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分项目小组活动,上网查询、阅读报刊、走访调研等,最终形成活动报告《我心中的太极》。
        中正为本,建设多元的评价体系
        基于以拳健体、以拳修品和以拳启慧三个功能,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融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庭评价于一体的学校评价体系,开展在太极教育下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参与的体验式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发展性评价等。
        定量评价是基于学生在太极学习教育中的参与度获得太极币数和学习太极成果达成度获得太极币数,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定性评价是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长评价三种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涉及学生的太极课堂表现、太极活动参与度、太极招式作品完成情况等因素。综合课堂学习、课外练习、太极训练与展示、竞赛等情况,全校学生争做“太极少年”,根据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情况,每学期期末低年级评出“太极萌娃”、中年级评出“太极好手少年”、高年级评出“太极妙手少年”,颁发荣誉证书。每个学生毕业时,将获得光荣的“太极
教育毕业证书”,作为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