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全文注释及翻译
第一段: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①。滥觞②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③。
①嚆矢(hāo shǐ):原意为响箭,嚆:呼叫。响箭射出后,声音先到而箭后至,喻发生在先的事物或事物的开端。这里应该取的就是开端之意。
②滥觞:意思是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今指事物的起源。同理,在这里应该翻译成“起源于”。
但事实上,“滥觞”所代表的“起源”并不能轻易运用,一来,滥觞是要有“发源地”的,如《光明日报》:“文物研究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滥觞于古代金石学。”但社会期望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起始。二来,这所谓的期望与其说是产生/起始于某处,不如说是本来就存续于社会中,而并非在某一代突然产生的。
③振翮(zhèn hé):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腾飞。翮指“带空心的
硬管羽毛”,也可指鸟的翅膀。可以理解成“振翼”,直白一点:“扑腾翅膀”。
第一段翻译:时代变了,家长和社会传统那套不能再全部借鉴了。但是,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不要忙着扑腾,还是要学习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精神。
第二段: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①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②。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①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毀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主义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
但是!达达主义和虚无不是一个意思!完全可以写成“虚无或达达主义”,与字毕竟强调并列。
②张本:是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也指文章的伏笔、铺垫。
作者应该想说,某个观念不能是做出某个行为的借口——但不能说是”铺垫”:一个不恰当的类比:“我不满意社会”是“我要报复社会”的铺垫。
是“什么”与秩序落差、错位了?应该还是之前的“期望”,但之前那个“期望”是再前一句话中的“追求”吗?
“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明显有语病。“不能自持”大家都明白,那后面加个“已”是什么意思?(很可能是多写了一个字,不能自已)“浪潮之巅”指代什么?
——其实我也能靠脑补补全,但你明明可以说人话的。
第二段翻译一下:我们当然有自己的追求,但当我们追求自己时,刻意去对抗社会就不对了。
第三段:“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①。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②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③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①肯綮 (kěn qìng ):出自《庄子》, 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②祓fú除:原意是古代一种除凶去垢的原始宗教仪式。当然现在也能泛指扫除,去除。
③薄脊:猜测是来自陈嘉映先生的《走出唯一真理观》“仅仅感受结果就是薄脊的感受,而我们的感受正在变得越来越薄。”再结合原文含义,勉强翻译成单薄的,浅薄的也可。
麦金太尔的名言:“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应该出自他的名作《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乍一看还行,作者应该是想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类似的道理,但麦金太尔自己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解释人生的统一性问题,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的锅。
(而且,引用马克思的这句又怎样呢?因为不够高sheng端pi?)
勉强翻译: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之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社会的助力也很重要,我们之所以对家庭和传统有偏见,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阅历。
第四段:在孜孜矻矻①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的觉感与体认②。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③,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①孜孜矻矻zī kū :指勤勉不懈的样子。韩愈《争臣论》:“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其实和孜孜不倦等都是同一个含义,但非要硬拽一个——可以,但没必要。
②体认:体察、认识。《朱子语类》“将爱之理在自家心上自体认思量,便见得仁。”和前面那个“感觉”并列就可以了。
③祛魅/赋魅:很经典的概念,但不便简短解释。硬通俗一下:祛魅就是我从前觉得X牛逼,但是发现其实它没那么牛逼的过程。赋魅就是我开始觉得X很牛逼的过程。
翻译:在我们努力寻求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和家庭与社会的接触本就构成了我们对自身的期望。而我们的底料(话说用这个词真的不会想到火锅吗)就是去不断实践各种生活方式,在实践中获得意义。如果我们一边觉得长辈不行,一边觉得自己很行,那不但容易让别人失望(实在不知道怎么翻“丢失外界预期”),还容易自我迷失。
第五段: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①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②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③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①觇chān:窥视的意思。《说文》:“觇,窥也。”
还是那句话,你说“一窥”又能怎样呢,是瞧不起我们窥字吗?
②骆驼、狮子、孩子:尼采比喻下的人生境界,出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先是骆驼,然后是狮子,最后是孩童。但是……这里的骆驼是指,在获得尼采的“自由意志”之前,
用哲学知作为探索工具而努力的必经阶段。并不是为了“背负前人遗产”。(当然其实歪曲原意的多了去了,但我诚恳地建议,很多哲学家的比喻,如果不是特别了解,最好不要乱用。)
③洵:在这里应该是表“实在是”。《诗经·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虽然洵确实有这个意思,但是首先,几乎自《诗经》以下,再无此类用法大量出现。而诗经本就是大量运用单音节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在此处,无数双音节之间夹着一个单音节,正如现代诗朗诵现场忽然进来一个上古汉语:大家不会觉得你美,只会觉得你迷惑。
本段翻译:通过和社会接触而确定“自我”可能是偏颇的,我也不反对批判,但我反对随便地批判。就像尼采说的那样,在牛逼之前,还是要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其实尼采不是这个意思)就像陈年喜做出妥协,我们也不好说他就是媚俗。(我不太能理解这个引用的关联性)
第六段: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①,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
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②,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①玉墀chí:台阶的美称,也可表朝廷(宫殿前的台阶)。
蓝图、图景……其实蓝图是不会有落差的,自己的“图景”到底是什么图景?
②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应该是切斯瓦夫的代表作《礼物》:世上没有什么我真想拥有/我知道没人值得我羡慕/遭受的任何痛苦,我都忘了/想起过去的我并不使我难堪在我身上没有痛苦/直起腰来,我看见蓝的大海和帆影/
翻译:观念上的落差毕竟只是理念问题,但实践上也很麻烦。比如,当我们追求梦想时,不小心得到了权力,那这到底是梦想破灭还是梦想实现呢?(那万一我的梦想就是追求权力)既然我们没法否认我们注定被家庭和社会影响,也得承认自己的思维还很轻狂,那不如先做事吧。
第七段: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①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
的单向度②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①婞xìng直:刚强;《离骚》:“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②单向度:出自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是指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向度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接受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
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起来“单向度”这个学术用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所以这和“遗世独立”到底有什么关系?
但的确,结尾这句,是妙笔。
概括全文:陋室铭朗诵时代变了,社会传统那套不能再算数了。但是呢,我们这一代面对未来时,不要忙着扑腾,还是要学习“树上的男爵”的精神。虽然我们个人的理想可能和传统社会期望不一致,但我们不能为了叛逆而叛逆,也不能随意轻视社会或者自我膨胀。而且,实现自我
的过程中,社会的帮助本就至关重要。毕竟,对社会的偏见可能是我们本身缺乏阅历,因此,我们更需要通过实践来认识社会,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