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新教师教学
一、海洋经济学科基本定位
海洋经济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既属于海洋基础理论经济学范畴,也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是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上应用于海洋经济活动实践,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理论抽象,揭示客观规律,并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服务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根据海洋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现代海洋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海洋经济学科的微观研究。海洋经济微观层面,旨在揭示某区域某海洋产业背景下具有一般性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及其交互特征。因此,海洋经济学微观层面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海洋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包括:微观海洋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海洋产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海洋资源的产权分析与制度设计;海洋资源的有效配置等。
2.海洋经济学科的中观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总是表现为产业形式和空间状态,因此,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必须要从海洋产业及其空间布局来描述。海洋经济中观层面作为联系海洋宏观、微观经济的中间形态,从产业角度看主要研究不同海洋产业的总量特征、各产业细类之间的关联和产业经济管理及政策基本模式;从区域角度看主要研究反映一国涉海区域的总量特征、各区域单元之关联和涉海区域经济管理与政策基本模式。
3.海洋经济学科的宏观研究。海洋宏观层面旨在从整体角度考察一国海洋经济的聚合特征与政策模式,它侧重从总量(而非结构)角度研讨一国海洋经济总体增长与发展议题,其内在的局部性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机制可在中观层次得到解释,其个体行为机理可由微观部分予以说明。因此,海洋经济学宏观层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是海洋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海洋宏观经济学的海洋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对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进行分析,探求海洋经济总量供给与总量需求的均衡。尤其是要研究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其次是海洋经济政策与海洋经济管理。海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相应的海洋政策主张,以确保海洋经济稳定增长。其中研究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尤为重要。
4.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入海洋经济学科的理论框架中,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肯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协调一致,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理论;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及补偿问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二、海洋经济学科的基本特性海洋经济学科具有如下特性:
1.区域性。海洋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单一部门经济,而是以海洋这一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的一切活动,因此,海洋经济学不单是一门区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
2.综合性或称边缘性和交叉性。海洋经济学科是在多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经济学、海洋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管理学、环境学、科学学、技术学、工程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3.社会性。海洋经济学科虽然较多地涉及海洋学、地理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但在主体上仍然属于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4.应用性。海洋经济学科虽然也有理论层面的内容,但其大多数内容本质上是应用性的,是直接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而服务的。
总之,海洋经济学科研究离不开海洋自然科学。海洋经济学科与一般经济学不同,她必须以海洋自然科学为基础。近半个世纪来海洋经济学走得不远,研究问题不深厚不系统,与忽视海洋自然科学而注重纯
社会科学有很大关系。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球,而海洋是连接地球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纽带,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地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诞生和繁衍的地方,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海洋辽阔的空间适合人类发展的空间需要,对人类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如可在海上围造新的陆地,解决建设城镇、机场、工厂和家耕等用地;可在海上进行工程建设,减少陆上用地,建设水下仓库,水下公园和海底隧道以及水上建筑等。只有从海洋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海洋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三、海洋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
在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一轮海洋竞争最重要的领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科技进步。在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海洋勘探、开发技术融合了现代各方面的高技术、新技术,成为知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谁能最早、最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谁就能获得最大效用。20世纪80年代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战略。海洋高科技在海洋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产开采、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洋交通运输、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支柱不断发展和扩大的重要力量。
烟波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自然资源,海洋能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
约20%的原盐以及足够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动物中有鱼类2.5万种,是人类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据测算,世界海洋鱼类年生产量估计值为6亿吨(鲜重),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其每年最大持续渔获量估计为2.5亿吨。海洋中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据估计,世界各大洋的锰结核矿总储量可达3万亿吨左右。这种锰结核矿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可供人类使用2.5亿年。海洋石油资源的含量约750亿-1350亿吨左右,如将天然气计算在内含量会更大。海滨砂矿和海底煤炭等也极其丰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海洋是全球的通道,陆地只是汪洋大海中的“岛屿”。海洋为人类相互交往和经济贸易提供最方便有效的天然通道,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最经济便捷的海上交通运输途径。人类利用舟楫漂洋过海进行交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各国人民为了促进彼此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通过海洋进行交往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后6次渡海,历时11年才取得成功,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佳话。马可•波罗来中国也曾利用过海洋。海洋运输具有承载大、运费低的特点。现在省际之间、国家之间的各类物资转运主要(下转144页)
海洋经济学科基本定位及学科体系构建探析
孙  鹏
(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海洋经济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本文对海洋经济学科的基本定位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洋经济学科的主要特性,最后对未来海洋经济学科走向以及学科体系构建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主张。【关键词】海洋经济;学科体系;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海南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项目(HDZHSL201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66、71563008、41361029)、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7260)、海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Hnky2015-11)资助。【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27-02
新教师教学教改教研
二、完善的措施1.教材的科学性
中职院校内部应该对于应用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展开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将教材
中难度高,脱离实际的部分替换,保证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结合。中职院校的数学老师对于学生的综合实力进行分析,通过认真的探究,发掘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结合不同的专业需求和基础特征,将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精选,添加符合实践应用的部分,让学生将知识和实践链接到一起,轻松的入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数学知识源自与实践,最终必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数学校本编写环节中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建筑专业重点培养立体几何和空间想象能力;电子类专业重点讲解三角函数部分,因为函数在后期的物理和电子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偏向于框图以及算法;财经类的专业重点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函数内容。教材的改革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对于专业技术的培养起到基础作用。
2.教学方式革新
数学知识内容的趣味程度原本就比较低,同时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差,所以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境。失去学习兴趣作为支撑,面对学习困境的时候学生会感觉沮丧,采用负面的态度解决问题。因此中职数学教育在把握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主动的应用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借助老师的语言描述,使用故事的方式带动学生进入到设计好的教学内容中;
使用模型、实际物体、图片、照片等引入问题;
配合应用多媒体教室,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种的信息资源收集,建立教学情景;积极组织探究活动,直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设定具体的情景,采用各种教学模式,针对数学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分析相同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研究能力,教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学生注意力始终被吸引,跟随着老师设计的课程环节进行推进。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营造好的课堂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于新奇的想法给予支持,无论学生的想法是否解决问题,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发挥语言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诊断的重要作用,给予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学习,依靠自己的头脑探究,最终实现自身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中职院校内部深化完善数学评价体系,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不一致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基础水平,进步状况,学习态度,成绩进步等各个方面,最大程度的发挥评价体系的正面作用,评价保证公平性和科学性,教师需要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位同学,避免对于学生的心理产生打击,带动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获取成功。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的教育人员应该深入分析数学教育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主动的探索和完善教学策略,建立符合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淑敏.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D].学术理论.2013.
[2]李向阳.提高中职院校数学教学策略研究[D].中国校外教育.2014.
(上接27页)靠海洋。海运业繁荣还带动了港口建设、沿海城市发展和陆路交通、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金融、旅游服务和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洋是实施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基本领域。世界战略格局及地区形势的变化,使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强大的海上政治和军事力量,是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几百年前,海洋就是殖民主义激烈角逐的场所。由于海洋是连续不断的水体,航线众多,回旋余地大,又可通过不受任何国家的公海直接到达各大陆和许多地区,所以历来被视为军事战略的重要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60多年里,地区和局部范围的冲突不断,海洋军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主要由海上向朝鲜运送军事物资和人员。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阿根廷邻近的马尔维纳斯岛及其海域油气资源而爆发的“马岛之战”,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都充分显示了在现代国际冲突中,海洋军事力量及其战略的突出地位,以及海洋在国家安全及至整个国际政治斗争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海洋文化特别是海洋意识,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关键,也是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海洋文化的确立,对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决定性影响。地中海人较早走向海洋,创造了海洋文明,使地中海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英国是一个岛国,海上力量发展较早,英国人的海洋文化历史也较悠久,英语在全球流行成为英国海洋文化的成功范例。世界文明发展趋势是海洋文化的发展伴随海洋意识的增强,认识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可以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明,包括航海、海战、海洋哲学、海洋文学艺术、海洋宗教和海洋风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万灵,徐质斌,张庆霖.海洋经济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与发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05:110-113.
[2]程娜.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孙智宇.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韩增林,狄乾斌.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海洋经济,2011,02:12-19.作者简介:孙鹏,男,1985-,吉林省吉林市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政府规制。(上
接29页)的肢体动作,然后说出句子。同时,在讲解后,请几对学生表演动作,另外的学生说句子。这样不仅是发掘锻炼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而且他们也愿意积极配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除了以上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利用向学生介绍中文歌曲;对于出现懈怠的学生,笔者会进行约谈,还不定期召开班级讨论,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户外教学等,发掘锻炼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
四、教学效果反馈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笔者发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有很多学生在学期结束时表示,他们在这学期对汉语的兴趣越来越高了,同时发现自己的汉语也有所进步,期末考试通过率比上学期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笔者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结构及优、弱势智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及学生都在努力,使优势智能得到发展,同时,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但是,学习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即便我们
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些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尽人意,这也是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主译.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聂海燕.多元智能下的多元教学一优化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设计策略[J].文教资料,2011(04).
[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走向海洋
[4][美]Thomas Armstrong 著.课堂中的多元智能一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张咏梅、王振强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5]郑文.“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第25期.
[6]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