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文化研究
作者:吴锡民
来源:《桂海论丛》2013年第04
        要: 广西有沿海地区,就有海洋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概貌,可以从涠洲天主教堂、北海疍家人、北海老街、合浦南珠、合浦古港、三娘湾海豚、东兴京族、山口红树林等基本关键词中得到反映。从整体上看,这种反映表现出广西海洋文化的个性特点:深厚的历史底蕴、别样的海疆风貌、鲜明的民族特以及出众的广府印记。在这些特点与一般层面的海洋文化特征的共性(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开拓性、进取性等)关系上,广西海洋文化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关键词:广西;海洋文化;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4-0102-004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文化本身的界定不甚明确,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文化本身的内容十分庞杂,甚至其内涵与
外延亦都不甚明晰。因此,眼下要对文化下个令所有的人均能接受的定义,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在学术研究中,任何概念都允许某种朦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比较乐意接受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者爱德华·泰勒(E.B.Tylor18321917)的说法。泰勒是近代第一个在人类文化学中引用文化这个名词的人。他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这样说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如果用我们的话来简练地转述,那就是,泰勒将文化概括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典章制度、民俗风尚、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政治、伦理、文学艺术等)。这一定义在本质上与国内《辞海》的释义没多大的差别。后者给出的文化解释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2]5
        既然文化可以被看作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那么它将海洋文化囊括于其麾下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在系统论的意义上,文化是个大系统,而海洋文化则是从属于前者的分系统之一。一种意见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由海洋构筑、孕育而成,与大陆文化相对而言的自
然性概念,就叫做海洋文化。再有一种见解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海洋环境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或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明成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过,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曲金良教授主编的全国首部《海洋文化概论》一书给出的定义值得一提。该著作是这样解说的: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的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及其产物。”[3]同时,他在另一篇论文中又作了总结: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由此看来,这个定义是以文化的一般定义(见《辞海》)作为参照的。然而,不管是参照的,还是提炼的,我们觉得,所谓海洋文化,简单地说,不外乎就是在以海洋活动为主导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依据这以上观点,我们有理由认为,那些世代生活在海岛或沿海地区或滨海城市的人们,均游离不出他们主要以靠海为生的各种活动。通过诸如此类的种种活动,他们以他们的
生活与生产方式,不言而喻地孕育和发展着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文化。毫无疑问,这种文化就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文化。可是,当我读到中国海洋报社的两位资深记者李明春与徐志良合著的《海洋龙脉——中国海洋文化纵览》(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时,感觉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出现了类似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在其《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海洋文化的那种视阈:广西好像不沾海洋文化的边。譬如,在该著作的第五章《中国海洋文化区域》,著者认为,从北到南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齐鲁文化;二是吴文化也称吴越文化;三是闽台文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闽南文化;四是潮汕文化;五是广府文化(专指珠江三角洲区域,不包括1965年以前由广东省管辖的、现处于广西地盘的沿海地区和城市),也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西方海洋文化[4](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香港、澳门过去长期处于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笔者注)。事实上,我们广西的海岸线并不短,西起东兴的北仑河口,东至合浦县山口镇,拢共长度为1595千米。沿海有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三个地级市,构成新月形中枢地带。而这一地带面向东南亚、背靠祖国大西南,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不必怀疑,世居在这里的人们主要赖以靠海为生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他们当中肯定存在着与海打交道的种种文化生活。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一方人则筑起一方城。个中之理,不言而喻。
        二、广西海洋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外界看来(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广西似乎只有八桂文化、壮族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绣球文化等却没有关于海洋文化的描述。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过于集中地关注和重视上述文化,而对自身区域内的海洋文化宣传、开掘和研究不够。自2008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环北部湾沿海的广西辖区内的地区和城市风生水起,以这些地方为代表的广西海洋文化一时间成了不少有识之士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他们高谈阔论从山地走向海洋的广西文化战略转移的愿景,让身处八桂大地的文化人着实亢奋了好一阵。而那些位于沿海地区和城市的政府部门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打造各自地区海洋文化品牌,争创海洋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高潮迭起,催人奋进。不过,当激荡的心境趋缓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沿海地区和城市在总体上有着怎样的、主打的海洋文化呢?以2010年在防城港举行的北部湾海洋文化论坛为例,官方事先发表的论文征集建议选题相当广泛(共17个选题),诸如,边海防(历史)军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马援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物质遗存的开发利用、北部湾海域在中国古代产业发明(茶叶、丝绸、瓷器、航海术等)向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载体作用以及北部湾海洋资源与可待续发展等[5]。这些选题
是否涵盖了广西海洋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姑且罢而不论。我们在这仅仅关心的是,最能代表广西海洋文化的有哪些具体内容。比如,谈论西藏文化最基本的关键词有藏传佛教、传等;谈论内蒙古文化少不了马头琴、那达慕等作代表;即便谈论广西文化,我们通常也以刘三为代表性文化符号来说事。那么,究竟有哪些基本要素最能体现广西的海洋文化呢?
        在学界,曾有过火热一阵的北部湾文化的提法。但是,这种提法所包罗的文化类型并不单一,诸如,将海洋文化珍珠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等类型,一并置于北部湾文化之名下[6]。窃以为,新浪网新浪财经栏目201254日登出的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概况的介绍文章,更符合笔者对广西海洋文化有哪些基本要素这个话题讨论的概括。该文认为:广西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如以贝丘遗址、伏波、刘永福故居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文化,以疍家文化为代表的渔家盐业文化,以京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古代港口遗址和现代港口并存的海洋港口文化,以大清界碑遗址和古炮台为代表的边海防军事文化,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湿地生态文化等都是广西海洋文化的精髓。”[7]对于这一概括性表述是否精当,可以讨论。但是,在我看来,它大体上的概括还是比较到位的。说它大体上,是因为把走向海洋以贝丘遗址、伏波、刘永福故居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文化以大
清界碑遗址和古炮台为代表的边海防军事文化视为广西海洋文化的精髓,我尚持一定的保留意见。其理由在于,与我所界定的以海洋活动为主导的社会实践海洋文化概念仍有一定的距离。当然,如果说它们一点也不沾海洋文化的边,这也说不过去(如,洞开了东兴上下五千年历史大门的、东兴江平镇交东村的社山贝丘遗址)。但是,要一律将它们定格为精髓,我认为,从广西海洋文化的整体上去看,有些失分寸之嫌疑。如,清朝军事人物刘永福抗击外敌的事迹,在孕育和发展广西的海洋文化进程中是否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明眼人不会不清楚。又例如,马援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赤胆忠诚,智勇双全,为平定南域叛乱和维护汉朝江山统一,建功立业,被朝廷封为伏波将军。马援死后,汉明帝为他修祠堂、立碑传。岭南地区的壮、汉民间一直把他奉为大神,世代拜祀不断。据称,广西横县的伏波庙最负盛名。将这样一位展现了中华风采的历史人物与广西海洋文化中的精华联系起来,我以为,有些牵强。
        我认为,在介绍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概况的文章中,涉及海洋文化精髓概括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广西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体实际,稍加调整和补充,形成如下基本的内容及其关键词:涠洲天主教堂、北海疍家人、北海老街、合浦南珠、合浦古港、三娘湾海豚、东兴京族、山口红树林。这些关键词不仅兼顾到了环北部湾广西各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历史文化
中海洋活动的显著的地方特,与此同时,也考虑到了它们在国内乃至在世界范围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我的心目中,它们能够反映出广西海洋文化的最基本的概貌。它们当中既有以北海疍家人为代表的渔家渔猎文化,也有以京族为代表的海洋少数民族文化;既有以山口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湿地文化,也有以三娘湾为代表的海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洋生态文化;既有以涠洲天主教堂为代表的海岛宗教文化,也有以北海老街为代表的开埠通商文化;既有以合浦珍珠为代表的南珠首饰文化,也有以合浦大汉古港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凡此种种,它们反映出广西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广西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价值
        广西海洋文化有着怎样的特点呢?简单地归结为丰富性和多样化固然在理。但是,如果再具体一些呢?张令品认为:广西处于山之口、地之角、海之门的独特地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长期以来,古今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里交汇,使广西的文化兼收并蓄,底蕴丰厚,多姿多彩。(1)深厚的历史底蕴。广西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在汉代,合浦郡是当时通向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
早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和汉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使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罗马文明第一次实现了沟通和交流。在近代,北海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2)别样的海疆风貌(这里的表述已作了改动。原先是浓厚的特”——笔者注)。就地理而言,从世界的大格局来看,北部湾地处中国的南部,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完全可以建设若干世界级的重要港口,成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对外通道。从北部湾的地形地势来看,沿岸河网密布,半岛和岛屿较多,沿岸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就气候而言,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22℃以上。这对于海产的养殖、港口的建设和对外发展经贸以及沿海旅游的发展和文化的开发,都有多方面的好处。(3)鲜明的民族特。长期以来,广西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高原文化、外来文化等在沿海地区形成交汇的景观。在交汇中,广西本土文化大量吸纳了多种文化元素,也仍然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在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习俗、渔歌传说、信仰禁忌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效应。”[8]张先生如此概说,从整体上看,算是抓住了广西海洋文化的区域性特。不过,从地缘、方言、习俗等方面看,广西沿海地区与广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在20世纪60年前还隶属于广东省管辖。而后者从古至今,一直拥有岭海粤海之称谓,而这些称谓无疑可以反映出广东与其他省区的地理特
征、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以及海洋文化底蕴的不同之处。所以,广东的专家学者理直气壮地宣称,海洋文化是广东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独具一格的海洋特性正是广东文化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作为广东的隔壁邻居,广西海洋文化中出众的广府印记无疑也应该属于上述诸种特点中的一点。
        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假如说广西海洋文化中的诸种个性特征为特殊性的话,那么我们通常谈论的一般层面的海洋文化的共性就为普遍性。两者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既然如此,一般层面的海洋文化特性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学界对于海洋文化的特征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过,归纳起来,一般层面的海洋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共同点:从海洋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来看,海洋文化主要体现了重商性开放性外向性;从对异域文化的吸纳的视角加以把握,体现在多元性兼容性;从人类海洋文明史的视角出发,则主要是开放性多元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设
若,从总体上说,那么海洋文化的特征则可以概括为多元异质性开放包容性开拓进取性。这些特征的概括为我们架起了通向广西海洋文化研究的价值意义的桥梁。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广西海洋文化?研究广西海洋文化的价值意义又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均可从一般层面的海洋文化特征那里一一得到解答。
        20015月,联合国缔约国文件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换言之,海洋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海洋世纪的出现,是世界历史演变的结果。面对这种后果,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国在加大竞争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愈加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回归曾经是古代人类摇篮的海洋文明。对此,处在这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中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其道理在于,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已情同手足,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价值引导。而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则有赖于海洋高新技术的进步、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有赖于海洋法律、海洋政策、海洋意识、海洋人文审美思想的保障和促进。两者相辅相成。问题是,作为精神层面的海洋文化,它应该以怎样具体的性格魅力来更好地服务于物质层面的海洋经济的开发呢?毫无疑问,一般层面的海洋文化的特性(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开拓性、进取性等)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观念选择导
向的支撑。当下,广西沿海地区和城市纷纷都在掀起海洋经济开发的热潮,纷纷都在开展争创海洋文化名城的活动。我以为,这正是这些地方软实力、正能量的重要彰显。但是,这种彰显力度提升的发展战略,不能再走先经济、后文化的弯路,不能沿袭以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思路,应有的放矢地结合各自地区的发展实际,着力倡导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模式。为了这种模式的完满成型,广西海洋文化研究就理应义不容辞地走到为之鼓与呼的前台,担负起它应该担当的、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