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的能力,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程度。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仍有摩擦,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意识的树立日益得到关注,因此,特别要关注以下视角:(1)海防体系与制度研究,尤其是明清时期对倭寇、海盗活动的防控,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对当前海洋战略仍具有启迪与现实意义。(2)海上贸易研究,包括对海商体的研究,对中国与欧洲及东南亚国家的商品贸易的研究,从海洋的视角反映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及演变。(3)运用相关理论、视角、方法对海洋社会的人行为及历史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4)从国际地缘政治视角对海洋经济、海洋管辖权、海洋开发、海疆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国家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吸引力,国民的整体形象等方面。近年来,对海洋史的全面深入研究成为学术热点。观察与反思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学术研究路径,可以发现史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海洋史的研究成为高考命题的关注领域。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
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3)从1405年到1433年,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全球航路
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3)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
(4)巴拿马运河: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西方海权意识形成
1.概念:制海权是一种军事、地缘政治理论,指海军兵力在一定时间、一定海域内所掌握的控制权。分为有限制海、绝对制海、争夺制海等。
2.提出
(1)19世纪80年代,制海权问题成为近代海军战略的重要理论。提出海军作战的根本任务是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封锁敌国海口,必要时消灭敌国海上作战力量,攻占海岸要塞与港口。
(2)1890年美国人马汉创立海权论,认为海权不仅是指用于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平时的海上贸易和航运,“涉及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海权论创立后,西方各国纷纷以之为理论基础,建设各自的海军。
近代中国国家领土主权构建中海权因素的发展
1.19世纪40-60年代的海权观
(1)对“以守为战”的反思:林则徐等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此种战略是对传统海防战略的继续。具有内向性、保守性。放弃了对制海权的控
制。
(2)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舰炮可购自外洋,学习西方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民间造船业与航海技术的自由发展。是一种内守与外攻相统一的海防观。
2.19世纪70年代海疆危机后传统海洋观的艰难转型
(1)船政兴废之争与航海权利之争:一是发展近代海防开始初步成为朝野共识;二是把“自强”与“求富”联系起来,反映了晚清海洋观开始由单纯的军事防御扩展到发展民用经济、“略分洋商之利”的趋势上来。
(2)第三次海防策略大讨论:具体提出组建近代化海军、建设沿海防卫体系、开设矿源、架设电报线路等具体主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把边防的重点从西北内陆扩大到东南海疆的态度是传统国土国防观念向近代国防观念的转变。
走向海洋(3)建立近代海防的最初努力:1875年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海军衙门的成立;海军的舰船购买与自造;海军基地与海岸炮台的建设;培养海军人才与新式海军的训练。
3.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海洋观转变的特点:随着海权论思想的传入和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政府着手恢复海军建设的努力,国民海洋意识普遍提高,在20世纪初期兴起一股声势不大但颇具特的海权思潮。主要表现:第一,对于传统守土防御思想向近代主动积极进取海权观念的转变。第二,对于海洋从单一海防观念到保护海洋利益观念的转变。
当今中国海洋治理的创新
1.倡导世界各国平等参与海洋治理。
2.建设和平、安全、繁荣、开放、美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3.建立和谐海洋,促进海洋经济融合性发展。
4.实现人类与海洋共生共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海洋意识与海权意识对大国崛起的作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并建立了西方的“海军制胜论”,这一理论总结了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提出“海军在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能最终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
——白海军《海洋霸权: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是对马汉“海军制胜论”的重新定位,时下中国海权问题突出。
[命题视角]重视海洋的和平开发与利用;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海军的强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1.(2022·江苏高三考前模拟)在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中,荷兰皇家发给商人特许状而组织的一系列特许公司,拥有勘察、组建军队、宣战媾和、开发资源、任命殖民地官员等特权。英、法也仿效荷兰建立特许公司的殖民方式,英国建立了49个特许公司,法国至少建立了75个特许公司,它们相继建立起海外殖民帝国。据此可知,这些特许公司()
A.是隶属于皇家的纯商业公司
B.促进了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C.成为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工具
D.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C[根据材料“在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中……组织的一系列特许公司”“它们相继建立起海外殖民帝国”可知,这些特许公司是早期殖民国家积极对外扩张、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工具,故选C项。]
2.(2022·甘肃一模)美国海军史学家、“海权论”的倡导者马汉,在研究了大英帝国的海军征战史之后总结道:“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马汉的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一般性规律B.夸大了海军的作用
C.狭隘的历史观所致D.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D[根据材料“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可知这一观点基本符合历史事实,D项正确;结合所学海军发展史可知马汉的这一观点符合一般性规律,排除A项;结合所学海军发展史可知海军在海洋战争中有很大的作用,马汉的这一观点认可了海军的作用,排除B项;马汉的这一观点符合基本史实,不是狭隘的历史观,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新疆乌鲁木齐三模)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始于19世纪60年代,最初由总理衙门主管。1866 年一度改由总船政衙门负责。1874 年改由南北洋大臣主持。中法战争后,清王朝新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海军建设主导权的变化反映了()
A.国防顶层设计失当B.管理方式陈旧
C.对制海权高度重视D.国际政局动荡
A[据题意可知,中国近代海军的主管部门多次更改,说明清政府没有预先设立明确的主管部门,反映了清政府国防顶层设计的失当,A项正确;海军建设主导权的变化反映了国防顶层设计的失当,而非管理
方式陈旧和对制海权高度重视,更不能说明国际政局动荡,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2·全国模拟预测)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纷纷建立利益边疆。边疆观也随之转型。这反映出()
B.全球化进程影响了大国扩张的方式
C.冷战结束后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角逐日益激烈
B[由材料内容及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的边疆观中的“文化边疆”“信息边霾”“太空边疆”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紧密相关,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影响了大国扩张的方式,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被重新构建,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项;冷战结束是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项;材料仅体现美国等西方大国边疆观的变化,苏联不在此内,无法得出美苏在科技领域角逐是否激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