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最近几个月,中国家门口各海域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暗流潜涌。这使我们不能不深入思考一些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海洋与陆地是一个什么关系?海洋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西班牙舰队的失败送进英国人耳朵里一个什么秘密?
英国与西班牙海上争霸的故事可以很好说明海洋与陆地的关系。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后,英国的战略家富勒就说,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就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朵。这是一个什么秘密呢?就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英国就是从这个地方看到它在陆地上是没有什么作为的。英国的陆地面积不大,当时的人口只有几百万人,要以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的欧洲大陆称雄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它采取了一个战略,就是立足陆地,争衡海洋。它的策略就是不跟其他欧洲列强争夺土地,只要保证自己的国土不丢即可。同时它把主要的国力集中在海上,依靠海外建立一个帝国,以海外帝国的输血维持本土母体的强大。英国是一个既有陆、又有海的国家。它很好地解决了一个陆洋与海地的关系。今天世界仍然是商业时代。富勒的这番话没有过时。
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就是苏联。苏联一直重视陆地和陆军,但强大一时的苏联在1991年就崩溃了。有人说,俄罗斯陆军300年来一刀一打下来的帝国全部丢失掉了。基辛格说,俄罗斯民族丢掉了它300年来从陆地上得到的一切。后来俄罗斯在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时说道:“没有海权,任何国家都不能长期成为强国。”这实际上就是对陆地与海洋关系的一个总结。
海洋与陆地之争的意义在于,它首先决定了国家向哪个方向走,在平时这是战略发展方向,在战时这就是战略进攻方向。
历史上,中国海军曾是世界第一,甚至比今天美国海军在世界上的地位还高
有人说,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中国今后也应该坚持以陆地为重,海洋为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本质上是清朝时争论的海防还是塞防的翻版。而且这个前提本身就错了。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1万多个岛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绝不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个历史学家写过一本书,名叫《房龙地理》。这本书第37章的标题
就是“中国:东亚大半岛”。那个时候美国就认为中国是半岛型国家。这样的国家应该是陆海并重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各有侧重,但两者必须兼顾。
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却大多以陆地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主要是农耕民族。中国历代只重视陆地,结果吃了很多苦头。而这种重陆轻海的意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历史上中国海军曾经非常强大过,但却没有什么作为。在地理大发现的时候,中国的海军是世界第一,比今天美国海军在世界上的地位还高。美国着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欧洲一样对外开拓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
陆上发展就好比种地,海上发展就好比经商,一边种地,一边经商,有什么矛盾的?
中国大陆的基本形态,西边是高山,西北是大戈壁,再向南、向东都是大海,一迈脚就掉进海里了。中国的地理天然就是这样。与陆地相比,海上有公海,但陆地上却没有“公地”。所以说,中国陆上发展之路天然就是走不通的。虽然在陆上走不通,我们还有两边向海,可以以陆地为支撑,走向海洋。因为,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只有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应该重视海洋。
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陆权或是陆权意识不够而导致的,而恰恰是因为中国没有海洋意识导致的。我们没有海洋意识,但威胁却多是来自海上,结果把我们的陆上的利益丢光了。海上冲不出去,陆上也守不住。万里长城起到作用了吗?历史上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所以,中国要想发展自己,必须走向海洋。
而且陆地和海洋两者并不矛盾。打个比方,陆上发展就好比种地,海上发展就好比经商,一边种地,一边经商,有什么矛盾的?我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两者兼顾,又稳又富,不好吗?中国走向海洋是顺理成章的。
一头大象不管是走向森林还是走向原野,它都是大象,不会变成狮子和老虎
把发展海外力量等同于海外大规模进攻,那是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大国崛起的故事。中国今天发展所抱定的宗旨是和平崛起,同历史上列强的侵略扩张完全是两回事。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对海洋的依存度比过去大大增强,出口商品,进口能源,一进一出主要都是海。今天,海洋无形中成了中国的命脉。国家利益的疆界也相应地因为海的出现而大大拓展。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扞卫海上权益的能力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包括
海军在内的国防力量是自然而然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发展海上力量决不是要扩张,决不是同其他国家搞军备竞赛。
实际上,中国要扞卫自己的利益疆界,其本质还是一种防卫战略。目前我们本身的力量还很弱小,我们的国力还不十分强大,军队的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面临着反对分裂的重任。所以说,中国走向海洋的道路非常曲折和艰难。中国的海上力量根本构不成对别国的威胁。
而且从中国的发展来说,中国秉持着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下,中国的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很有限的。这个目标就是维护海上合法的利益和自身的安全,其战略防御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回顾历史,近200年来的战争不是发生在中国的本土就是发生在中国的门前。中国理所当然要防止这种历史悲剧重演。这和历史上那些帝国主义大国在崛起中掠夺别人领土和财富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也与今天某些意图称霸世界的国家所追求的战略目标完全不同。中国的发展目标不仅不会以战争来实现,就是崛起以后也不会以战争手段谋取霸权。这是中国的传统。在这样一种和平的和克制的国家战略目标理念下,中国军队不管向哪个方向走,都必然
是世界和平的维护力量。这就像一头大象,不管是走向森林还是走向原野,它都是大象,不会变成狮子和老虎。
一支现代海军在国家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是军队的使命。国家的海外权益要靠海上的军事力量来维护,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做的。
而在现代条件下,一支没有空中攻防能力的海军几乎没有生存能力,不能叫作现代海军。因为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水面力量战斗力受到很大制约,这已经被60多年前的二战所证明。而在现代乃至未来的战略点穴式的远程空中打击中,这样的海军会被对手直接超越,从而成为一条新版“马其诺防线”。谁能为海上力量提供空中掩护呢?这就是航母。
如果是在近岸,岸基飞机可以为海上舰队提供护航。但如果在远洋,长时间的空中掩护就只有靠航母。另外航母编队是现代海军作战的核心。没有航母的海军,那海上作战任务是非常有限的。有人可能会说,海上力量还有潜艇呢?一般来讲,常规潜艇是一种小威力的偷袭武器,没有办法完成类似为大规模商船护航的任务。而且二战也证明在空中力量的威胁下,
潜艇的生命力是很脆弱的。在今天的侦察卫星和各种监视设备的作用下,潜艇的作用就更受局限。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航母在现代海军中的核心地位不会被取代。
远程飞机和精确制导导弹无法取代现代海军
有人说未来大航程陆基飞机和精确制导导弹可以取代航母的地位,这实际上是对航母性能不了解。航母的主要武器是飞机,但航母从来都不是以单舰来作战的,而是编队行动。这个编队有空中预警、空中攻击、对空防御、对岸打击、对舰攻击、水下攻击等多种作战形式。而且由于航母是一个全方位的浮动机场,加上舰载飞机的作战半径,一般一个航母一昼夜的作战空间可以达到百万平方公里。什么样的陆基飞机和导弹能有这样的战略能力呢?
至于说陆基飞机和精确制导武器对航母的威胁那更多地是理论上的推演。一个航母编队有着严密的水上、水下、空中、立体的,远、中、近多层次的防御能力,武器种类众多。以美国现在的舰母编队为例,最外围的“宙斯盾”战舰具有反导能力,能够打下弹道导弹,当然对飞机和就更不成问题。所以说,一般常规性的武器很难轻易对航母构成可信的威胁,再加上卫星和电磁的防护,就更难了。美国两次打伊拉克。伊拉克飞机导弹都有,包括弹道导弹,但没对美国航母构成什么威胁。目前认为,对航母真正有威胁的除了航母本身外,
主要是核潜艇。但拥有这种武器的国家寥寥无几。
还有人说,伊朗的无人机也曾近距离对美国航母进行侦察,然后又安然返回。因此,有人得出结论,未来无人机能对航母构成重大威胁。笔者认为,虽然伊朗的无人机能够接近美国的航母,并给美国的航母拍照,但并不代表它能把航母击沉,或给航母造成多大伤害。航母自身的抗打击能力非常强,舰体非常厚。一般来讲,一艘航母能够承受十几枚到几十枚的攻击。
西方“中国航母威胁论”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阴谋
西方一些媒体和机构散布的“中国航母威胁论”是一个十分可笑的命题:当今世界,有9个国家拥有26艘航空母舰,没听说谁喊“威胁”,中国一直没有航母,却构成了“威胁”!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抛出走向海洋“中国航母威胁论”或有意散布这一论点的都是哪些人。
这些人不是属于美国的一些媒体和所谓的军事学术研究机构,就是属于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媒体和机构。他们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其国家都是传统海洋大国,享受海洋赐予的恩惠多则500多年,少则100多年,都有着传统的海洋势力范围。深入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荒谬论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阴谋。
美国前太平洋战区司令布莱尔说:“我们尊重解放军在大陆上的权威,但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海洋和天空是我们的。”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潜台词就是,西方这些传统的海洋强国不希望看到一个新海洋大国的出现。
然而,由于中国奉行和平、和谐的理念和外交政策,因此谁也不愿意或没有理由硬性围堵中国的海上之路。于是,他们采取这种心理战术,贼喊捉贼、危言耸听,在中国周边乃至更大范围内制造恐慌,企图诱使中国继续采取固守本土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同时掐灭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萌芽,延迟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将中国继续屏蔽、隔绝在海洋等广阔的人类公共空间之外。这是当前某些西方智囊认为成本最低的战略首选。
冷战中,美国就曾采取过这种策略:操纵北约,造成从陆地上对苏联的军事进攻态势,同时进行核、太空军备竞赛,诱使苏联把主要的国防资源,投向陆军和战略火箭军,从而釜底抽薪,使苏联不能在海洋上与其争衡。今天,西方一些人此举与当年的动机异曲同工,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以战略佯动为迷惑,后者是以战略心理战为迷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