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王永芝 安杰晶
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2期
        一、国家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2019年10月召开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发来的贺信中指出了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1]。海洋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和资源宝库,海洋见证和记录了世界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世界海洋强国均高度重视海洋教育,并适时根据社会、时代、国家发展需求对海洋人才的培养政策进行修订。近两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先后公布的中小学、高中的日本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中刻意强调海洋的重要性,认为海洋是日本的未来和出路;英国发布的《英国海洋战略(2010—2025年)》也明确提出让更多公众能够提高对海洋的认识并积极参与海洋科学问题的讨论,英国还发布了2050海洋战略。法国颁布的《法国的海洋抱负》提出将海洋教育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2]。韩国1999年制定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海洋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3]。
        “蛟龙”号、“潜龙”号、“海龙”号等中国海洋科技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果,雪龙号考察船多次科学考察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蓝也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底中愈加重要的一笔,本年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高达10%,年均增速达7.2%,涉海就业人员逐年增加,2016年达3624万人。
        国家海洋局、教育部、文化部等五部门于2016年联合印发了《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强调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教育[4]。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现状分析
        《中国青年报》2014年4月进行了“中国青年海洋意识调查”,结果发现80后、90后年轻人的海洋意识明显落后于70后,发达地区的海洋意识好于欠发达地区。此次调查显示,明确知道“鉴真东渡”“海禁”“西沙之战”等说明中国曾是海洋强国的历史知识的只有三成左右受访者,个别的历史事件只有少数的人“听说过”。这一次海洋意识调查的顾问中国海洋石油报原总编辑王佩云直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海洋历史知识的教育普及导致了现在的青年国民海洋历史知识的匮乏[5]。
        此次,本课题组也针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海洋意识还相对薄弱,但是大学生普遍对于海洋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19.53%的大学生认同我国陆地上的资源丰富而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大,只有82.81%的大学生比较认同或非常认同海洋经济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海洋事业将会获得越来越好的发展。对于海洋科普知识,知道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64.06%)、世界海洋日是6月8日(33.59%)、听说过海洋微塑料污染(58.59%)、海滨游玩时,可能需要注意的海洋隐患,溺水(94.53%)裂流(79.69%)晒伤和中暑(84.38%),95.65%的同学对于海洋科普志愿活动感兴趣。
        三、大學生海洋意识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和养成的主阵地是学校和社会,抓好主阵地,才能有效树立和强化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对海洋的熟悉和向往,关爱海洋,乐于保护海洋环境,并辐射社会其他人。
        (一)要有健全的宣传网络加强海洋意识传播
        目前海洋知识并未正式纳入我国的课堂教育内容体系中,部分课程可能稍有涉及但依然不系统,内容大多局限在少量的知识方面,很难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层面。从长远来看,海洋文化和知识应该按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进入各阶段必修课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实现海洋知识文化传输的系统性和海洋意识建立和增长的持续性,海洋知识逐步细化的同时将海洋意识内化,可以在小学阶段着重进行认识海洋的教育使小学生们关心海洋,在中学阶段可以侧重于海洋意识教育使中学生进一步认知海洋,在大学阶段更深入进行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战略发展等相关的海洋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经略海洋。目前所呈现的大学生匮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科普知识也要在日常强化和补足。
        各省市或者地区可以依据区域涉海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建立区域性的海洋意识教育网站,为本地区的公民提供不同的海洋意识教育内容,以方便查阅多种海洋教育教材,方便公民轻松在线观看海洋教育视频,视频可以为海洋动植物海洋资源等海洋科普类视频,海上民族英雄等海洋意识与素养宣传类视频,台风等形成过程等海洋科学视频,同时还可以为海洋志愿服务项目招募成员,呼吁号召更多的学生和市民参与,从而全面提高公民的海洋素养。
        此外,还可以开发海洋教育科普丛书,内容可以参照陆地相关的教育丛书,从资源、法
律、权益、环境、历史、地理、文化、科普小实验等多项内容详细系统地将海洋有关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也可以将海洋相关书籍列入推荐书目,引导广大青少年主动阅读。
        (二)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灵魂中的海洋因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6]。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要讲海洋的历史和文化、海洋法律与权益、海洋战争与战略,课程中要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海洋观特别是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性,思政课要深入地讲清楚海洋意识对于中国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向海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驱动力[7]。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计到,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太平洋时代”[8],习近平新时代海洋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高校思政课要将这些海洋观和海洋意识对大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在思政课中真正融入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和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海洋意识海洋观系统加入思政课教学,也可以让当代大学生系统而有理论地思考接受和建立海洋意识。
        此外,邀请专家开展海洋方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结合中国的海洋人物和历史故事、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海洋环境、世界海洋大国的海洋思维等主题开展。也可以围绕我国的“一带一路”中海洋工程建设的情况、目前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海洋监测设备及装备制造的情况、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情况等热点领域开展学术报告和研讨,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
        (三)加强教师素养,提高海洋意识教学
        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充足,自身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针对高校基础课教师开展教育培训与现场实习,增强海洋意识,到海洋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进行培训与进一步的修习,有机会也可以组织教师们分批次走进海洋,这可为我国海洋教育培育更多的优质师资,以期通过培训学习和现场实习,高校教师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明确自己有建设海洋意识和宣传海洋文化的任务和使命。教师们以点带面利用课堂传播海洋文化,在自己的授课中也渗透入海洋知识、海洋案例,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建立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素质课人文素质选修课要增加海洋类课程,课程中融入海洋资源、海洋技术等知识,
大学中开设海洋相关的公选课,制作海洋科学相关的慕课,进一步拓展海洋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非涉海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海洋知识。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海洋科学技术与文化”“国家海洋法规政策和战略思想”等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系统地向学生传输有关海洋方面的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四)要培养科教融合的海洋专业人才
        海洋的发展需要依托海洋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海洋技术的进步,为了培养高精尖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我国的涉海大学应该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科教融合”的海洋教育模式。使涉海大学的海洋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够走进学科前沿,提升学术水平与科研素养,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培养高端海洋专业人才和海洋专家。同时,各高校和学术组织应该定期举办海洋教育研讨会,加强海洋教育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也可以建立海洋相关的协会或者学会,为青年海洋科学家提供交流的平台共同交流促进,从而提高我国海洋人才的质量,加强与国际顶尖的海洋研究所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海洋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国内海洋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学海洋意识的教育应该同时注重海洋自然科学和海洋社会科学教育,促进大学海洋文
理专业及课程的协同发展。目前,我国的大学在海洋专业设置和制订发展规划时忽视了对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加强对海洋行政与管理、海洋社会学、海洋法学、海洋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建设,为海洋强国的建设培养懂海洋的综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要支持海洋社团建设打造社会海洋文化
        目前我国海洋科普和海洋意识宣传的工作主要由高校的海洋社团和少量的社会团体承担,就调查的结果来看,宣传的面和受益的人还不够广泛,应该利用海洋日、科普日、科普周等时间节点,以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为主体和发起点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意识国策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应该充分地发挥社会上成熟的各类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包含国内一流建设高校在内的综合性大学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海洋意识建设、引导大学生走进海洋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海洋社团的成立,举办各种丰富的、与海洋相关的活动,提升公众的海洋意识,培养优秀海洋人才,支持学生社团每年围绕海洋开展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海洋文学作品大赛、海洋摄影大赛、電影节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大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海洋社团,这些社团会定期在校内外面向学生与居民举办海洋科普展、海洋电影放映、海洋文化创意作品展等多样的海洋文化活动,活动的举办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受众的海洋意识。我国大学的数目和体量大,涉海高校占的比重不大,应该倡导更多国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校内外进行海洋知识科普活动,向公众宣传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知识。走向海洋
        大学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过渡期,应该多多鼓励和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海洋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和空余时间通过走进社会宣传海洋,走进海洋感知海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海洋兴趣。高校和极地馆、海底世界等海洋科普场所对外开放,最好是免费开放,大学生在此开展海洋科普和实践活动,通过学海洋、讲海洋、传海洋等让大学生加深对海洋的热爱和主人翁意识。
        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是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海洋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大学生塑造强烈的海洋意识,助推大学生获取更多更新的海洋知识和文化,激发他们对海洋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大学生海洋信念和意识的建立和发展,使更多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涯规划中考虑海洋这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愿意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排头兵,为实现国家“海洋梦”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通过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的路径探索”(编号:2018B4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