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走向海洋
——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摘要:海洋以其丰富而且潜力巨大的资源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本文将以时间为轴,浅析中国的海洋历史,通过介绍当今世界各国海洋战略,剖析我国的海洋政策,进而从认识海洋价值、开发保护海洋、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立法四个方面来警示国民全面树立海洋意识,最终实现海洋强国。
引言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加拿大随即表示将捍卫它在北极地区相关海域的领土主权。美国,丹麦,挪威等濒临北冰洋的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入这场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争。专家评估说,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北极地区可能成为全球四分之一未开采石油能源的储存地。冰层消去之时,也是沉睡在北极冰川下面的丰富资源日益显露之日。谁控制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冰雪尚未消融,雄已未雨绸缪。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海洋战略,又该如何梳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呢?
一、纵观古今海洋之路,浅析中国海防历程
“我有点金,有点银,有几条海船在海上,有一个漂亮的老婆,我还要什么呢”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的财富幸福来源于海上,在他们的寓言中,海神波塞冬是仅次于太阳神宙斯的第二大神灵。而在喜马拉雅山脉东侧,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信奉幸福来自脚下的土地,来自辛勤耕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一直未曾觉醒呢
(一)商周时期
在河南安阳殷墟127甲骨坑发现的龟骨卜词中,我们发现商朝不仅可以造船,而且还有舟兵,据考古发现,商朝的外族夷人曾飘洋过海,到达过南亚大陆。在武王兴周灭纣之后,曾把领土扩至太平洋沿岸,可是黄土地优沃的土壤早已让周王朝脱胎换骨,凝重而浑厚的农耕文化战胜了如飘萍般散漫的海洋文化。从炎黄
开始中华文明的初铸到秦始皇中央集权的统一,慢慢绵长的三千余年中,虽然海洋给过我们数不尽的惠赠,但是中国的先民从来都只是把海洋当做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浩荡的太平洋就这样带给了华夏儿女几千年从容不迫的繁衍生息。
(二)秦汉至唐宋元时期
中国海军的最早记录是汉武帝的楼船军。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很发达,曾有万余人出海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在白江村海战中,唐朝水军凭借坚船利器,击溃了十倍于己的日本舰队,确立了大唐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发展到宋代,政府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的海军。1128年,海外贸易所得已经占据国库收入的20%,发达的海上贸易带动了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兴盛。凭借着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中国的船长不仅牢牢掌握了印度洋航运的控制权,而且将贸易航线延伸到非洲的东海岸,中国不仅给贸易伙伴带去了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等,为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元朝灭掉了在海上流亡了3年的南宋小朝廷,随后,隋唐以来以运河运“漕粮”的方式改为由海运完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中记载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在元朝,通过海洋,世界被连为一体,中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权利,而公平的自由贸易是第一原则,相比之下,后来崛起的地中海海上霸权,则显得狭隘和局限。
(三)明清时期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在内陆,一条在海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线之一,它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这条贯通于中西方贸易的纽带却戛然而止。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的一纸禁令使得民间航海和自由贸易趋于窒息,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硬生生的阻隔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当“开
国禁海”成为祖宗定制延续下来,成为明朝长期执行的国策时,中华民族也就开始从海洋退缩,变得更加封闭而内敛,而此时欧洲的航海家们却在中国罗盘的指引下一步步逼近富饶的东方世界。公元1566年,政府迫于压力,虽重新开放海禁,但是此时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西方专业的海上贸易公司,还有专业的海上殖民军队,中国已被排挤到了海洋贸易的边缘。中国海商被迫与海盗连为一体,随着明朝政权的坍塌,这最后的希望之火也随之被扑灭。
不论是明还是清,统治者始终摆脱不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此影响下,乾隆皇帝将多口贸易改为一口贸易,即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贸易,这是中国近代海洋政策极其重要的转变。虽然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起
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原本可以通过正常贸易解决的矛盾却因此慢慢累积了下来,中国失掉了贸易自主权,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
(四)近代时期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出不了外洋就守不住近海,而失去近海,必将会失去家园。荷兰人走了,中国不会平静,更多有恃无恐的欧洲船只正向东方驶来。从此,中国的近代史成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叹息。1840年的战争使东西方不同文明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并且以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即使如此,统治者仍然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直到1874年,近邻日本登陆台湾,企图染指中国领土
时,清朝统治者才如梦方醒,匆忙筹建海军。在日本将马汉的“海权论”作为发展建设海军的指导思想时,北洋水师却被用来保护封建体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正是因为缺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彻底沉没。随着仅有的海防力量的瓦解,中国陷入了支离破碎中,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已经濒临沉没的边缘。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间,中国遭受到世界列强近四百七十九次的入侵,入侵舰船一千八百六十多艘,兵力四十七万多人。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港口、港湾、岛屿几乎屡遭列强蹂躏。如何守卫漫长的海岸线,成为中国现代海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统览当代海洋局势,促进海洋意识觉醒
2013年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规划在2018年为可燃冰进入商业化开采确立技术基础,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含大量天然气成分的“可燃冰”取得天然气,标志着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日本周边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气潜在蕴藏量相当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日本先发制人的行动进一步说明了海洋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沿海国家争相开发的“蓝疆土”。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海洋上的资源总量要超过陆地上的资源总量。大体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海洋的物质资源,二是海洋的空间资源,还有一个是海洋能源。
1、海洋物质资源
海洋的物质资源又可以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就有20多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种类更加难以
估计。海洋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和各类矿产资源。据目前估计,海洋的油气资源占全球石油储存量的45%,最后探明海洋的油气资源总量有可能占全球的70%,57%的海底大陆架都有可能是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的沉积盆地,可见海洋蕴藏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球海洋石油开采量最多的地点是墨西哥湾、巴西近海以及非洲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现在预计前景最好的还有两地,一个是北冰洋,还有一个就是在我国南海。海底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金属结核资源总量就超过陆地。
另外海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淡化,可以作为饮用水,以及沿海的工业用水和冷却水。并且海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也有其利用价值。
2、海洋空间资源
由海底、海洋水体、海洋上空和海岛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对未来人类生存和拓展具有巨大价值。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以建海底仓库、海底隧道、跨海桥梁和海上机场,甚至建设海上城市。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人类的生活空间可以从大陆向海底延伸。现在已经提出“海底世界”、“海底社会”的概念,指在海里建各种各样的海洋空间站,并在海面建立漂浮辅助平台,依托海底可以建设资源基地。此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国际海运通道,国际贸易多数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实现的。我国80%的外贸进出口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其中85%是要经过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可见海洋的重要性。海水的强大浮力可以把几十万吨的船舶托起来,船舶就可以在海上航行,这种借助浮力在海上航行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只要对运输速度要求不高,它的运输成本比汽车、火车、飞机低得多。所以海上自由航行和安全对今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3、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是21世纪人类值得重视的替代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等。海洋能源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可再生性。风不会停,波浪也不会停,太阳是客观存在的能源。二是能源清洁度高。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水分子中氢和氧分解后,氢也可以作为燃料,也是核能的重要原料。在现今世界能源紧缺之际,世界各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而且,
各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传统能源,海洋能源的环保优势、经济优势及巨大开发潜力不断推动未来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海洋能源的开发必然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发达国家的海洋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陆地面积急剧变小,以及近年来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资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各国将目光转向了蕴藏着巨大资源的海洋,期望从海上获益。
世界强国美国一直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就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在2000年成立了由总统任命的海洋政策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正式全面审议美国海洋政策和法规,将对海洋的开发和管理上升至法律的层面。近年来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海洋油气业也成为其支柱性产业。然而美国并没有停下开发海洋的脚步,一直着力于发展海洋科技,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由于美国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投入的逐步加大,使得美国在海洋科技研究的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岛国日本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海洋规划,结合其优越的海上区位优势,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通道以及巨大的海洋资源库。21世纪以来,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日本历来重视科技的发展,在海洋开发中也不例外,其海洋科技涉及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以及海洋矿产资源
开发等各个方面。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十分注重对海洋的保护,颁布《海防法》防止海洋污染,并且日本民众对海洋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这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做法值得借鉴。
俄罗斯的海洋开发也一直快于他国,2007年8月,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说明其已经率先看到了北极地区蕴藏的巨大资源,并最先采取了行动。俄罗斯利用其阳光、沙滩、海水、优良的环境以及海边岛屿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正在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三、剖析中国海洋政策,寻求崛起之路
(一)海洋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陆地资源的开发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新的突破。在全球范围来看, 这既是海洋开发的世纪, 也是海洋争夺的世纪。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纪潮流, 我们必须跟上这个潮流。海洋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和深层次的。海洋问题表面上是对渔业、油气开发、海上通道等方面的争夺,实际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比拼,更是21世纪新一轮国家战略竞争的直接表现。为了确保我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必须重视海洋战略,国民必须树立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是制定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的前提,海洋政策、海洋战略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海洋经济则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更是未来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具有现代性、前瞻性、行动力的海洋意识的树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