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
摘要:海洋文化源于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和慈善性等共同特征。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中、西海洋文化又各自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带有农耕文化的烙印。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其共同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展之路。
关键词:  海洋文化  特征  中西比较
   
    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对“海洋文化”下了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21世纪是海洋世纪,整个世界经由海洋被连成一体,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愈发重要。了解海洋、了解和弘扬海洋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在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的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族心理特征。
    首先,海洋文化含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无疑是一种陆地生物,相对于陆地,海洋对于人类更具危险性,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即使是现代钢铁打造、机械动力的万吨巨轮,在浩荡的海洋中也只是沧海一粟,面对风浪难逃倾覆的厄运,何况古时候的木质帆船。离开平稳的陆地进入海洋,这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而历史上的海洋民族,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仅仅停留在看得见陆地的近海,而是逐渐远离大陆、远离故土,去探索更加未知的世界,这依靠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无畏的进取精神。
    其次,海洋文化还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征。不同于大陆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更强的活动性,飘洋过海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的文明,从而开阔眼界,所以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不容易出现蜀犬吠日的反应。人类走向海洋,最初都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西方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山石密布、土地贫瘠、气候干燥,不适合农业生产,当有限的耕地和单一的作物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希腊人只能选择与海外的其
他民族交换产品或者移民海外。这种对本土产物之外的产品的需求,使得海洋社会的人们更习惯于、甚至是乐于接受外来的事物,对于与己不同的物品和现象更加包容。人类最初的智慧是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仅是就物产而言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陶冶出不同的情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的博大也造就了海洋民族宽广、包容的胸怀。
    再次,海洋文化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对于人类,海洋是一个更加陌生的环境,大海彼岸的世界更是充满了未知,经营海洋本身就是对未知的探索与开拓。海洋不像陆地或者内陆水域,不是靠行走或游泳就可以穿越的空间,人类想要进入海洋就必须借助工具和技术,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改进工具和技术。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铁器制造技术从巴尔干半岛传入希腊,使大规模的制造船只和武器成为可能,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运动。郑和可以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得益于东南沿海人民千百年来对于造船航海技术的传承和改进。另外,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使海洋民族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民族发生科学和技术交流,更容易接纳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这种交流无疑会促进创新。
    第四,海洋文化还包含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慈善精神。征服
海洋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面对凶险莫测的大海,全体船员只有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才有可能幸存下来并达到目的,任何内部斗争都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当船员之间发生矛盾,比较安全的解决办法,一是协商,二是绝对服从约定的习俗或船长的权威,前者可以孕育民主意识,后者能够培养忠诚心。西方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希腊,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并非偶然。当飘洋过海者来到一个陌生的海岸,一定会希望当地人能够友好相待,乐于帮助自己。推己及人,再加上传统宗教普遍宣扬的因果报应思想,海洋社会一般都认为助人为乐是值得推崇的美德。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仰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很好例证,妈祖正是由于其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而被尊崇为海神的。
    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传统上被认定为农耕文化的代表,也就是一种大陆文化,但是中国并不是没有海洋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可上溯至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文化出土文物中有6把木桨,还有舟船模型和鲸骨、鲨骨,可见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造船航海的技术。东南沿海的古越族“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古越民甚至飘洋过海、勇往直前,一直迁徙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古代海上交通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繁荣于唐宋,经由东南亚、马六甲、印度洋、红海,直达非洲。明
初,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发展的巅峰。但是,十五世纪开始,同样拥有海洋文化的中国和西方文明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这是由中国和西方的海洋文化的不同特征造成的。
    中西海洋文化的不同,首先是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航海活动的范围被局限在海流平缓、海岸曲折、岛礁众多的近海区域。中国东临浩瀚汹涌的太平洋,陆海交界呈比较规则的圆弧形,基本上没有内海切割。东南沿海的古代海洋社会的对外交往和学习的主要对象,是中原华夏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海外的文明相对于当时的航海能力太过遥不可及,而且事实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还处在更加落后的社会阶段,不具有交流的价值。孕育了古代西方海洋文化的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因此大多风平浪静。著有《古代船舶》一书的托尔指出:“地中海是这样一个海,在这里用帆可能一连几天不能行驶,而用橹桨却能很容易渡过平静的水域。”地中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曲折、半岛众多、陆海交织,船只遇到危险,很容易就能到港湾休整。环绕地中海的北非和西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几个繁荣而各有特的文明通过地中海联系到一起,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出海是冒险行为,风险巨大、前程未卜而又收获甚微,出海讨生活是迫不得已,充满了悲剧彩。地中海居民却视出海为一件乐事,海洋带来
财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搏击海洋是成就英雄的壮举。起源时期不同的感受沉淀为不同的民族心理,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拥有海洋文化,但是中国的海洋文化从未成为主流文化。中华民族自古繁衍生息的东亚大陆地域广阔,内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北方草原的游牧社会、中原的农耕社会和东南的海洋社会形成了成熟的产品交换流通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实现了自给自足。在这个地域范围内,最先进的文化是中原大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是主流文化,而草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始终都只是补充,是亚文化。
    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化带有某些农耕文化的特质,相对保守、内向。中国海洋文化的主基调是“鱼盐之利”,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补充农业之不足,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产品或者为生产者自用,或者提供国内市场,用于对外交换的极少。中国也有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海外贸易。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常带有宣威海外、夸耀富足的政治目的,往往秉持厚往薄来的态度,交换得来的物品一般都是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民间的海外贸易在国家政策的夹缝中艰难存续,交换所得的物品多为珠宝、香料和药品,虽然起到了改善中国人生活的作用,但却不是生存必须品。统治阶级虽然也看中海洋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并不视
其为必不可少,统治者是提倡还是禁止,是视其对于统治稳固的影响而定的。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南宋政府可以说是最为重视海外贸易的,主要是因为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权需要依靠海外贸易的收入苟延残喘。但即使在南宋,海外贸易的收入也只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补充,宋高宗在位的晚期,市舶司收入达二百万贯,约占政府年度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到了明代,经营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 ,郑和下西洋的成功证明中国的航海能力达到了一个顶峰,这本来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绝好契机,但是统治者却只是看到了海洋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难以控制,断然海禁。另外,在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和平、平等的特点。与中国不同,西方的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为一体,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中、西海洋文化因其共同的海洋文化属性,具有了许多共同特征。同时,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又各自拥有文化的独特性。西方海洋文化的外向性、商业性和扩张性,成就了近现代欧洲文明。而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和平交往、平等贸易,符合当代和平、共赢的主旋律。我们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那些共同的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各自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
展之路。
注释:
①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 49
②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转引自陈剩勇:《亚洲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文化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东南文化,1990(3)
③ 陈国强:《我国东南古代越族的来源和迁徙》,民族研究,1980(6)
④ 倪建中:《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5
⑤ 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83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