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内容的学习和分析,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
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髙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    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
①时间:1405 - 1433年
②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冨强”,冋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③次数:先后七次
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⑤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⑥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
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
①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髙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②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做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患。
(2)戚继光的主要事迹:1561年率领“戚家军”在台州抗倭,九战九捷。后又到福建、广东一带与其他抗倭将领共同抗倭。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先明确交代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小结
1.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达标测评:完成15课学案(四)达标练习。
附:板书设计
结束语: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此时的中外关系有了什么变化?中国人民是如何应对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再见。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
但对问题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比较低,归纳能力欠缺,而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效果分析
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互相探究、解答疑难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插入了微视频讲解,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两个板块“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新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因而有重要的地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评测练习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使我国大明国威得以充分展示,也体现了明初开放
式的对外关系。戚继光临危受命,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评测练习:
(一)自主填空
1.       称帝后,派郑和 率船队出使西洋,主 要目的是                  ,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2.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往来,而且开创了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 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
3.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被时人称为“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           到东南沿海抗倭。在       九战争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了倭患。后来又进入             ,与其它抗倭将领
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 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郑和下西洋最远4.从          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           攫取了在我国广大澳门的居住权。
(二)精挑细选
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仁宗  D.明宪宗
2.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②船舶种类齐全  ③装备先进 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郑和下西洋的最远到达的地点是 (    )
A. 印度半岛                  B. 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 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    )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 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