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一、高考回顾
在近几年高考中,本考点已有下列内容被重点考查:
对外交往的特点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对外交往的路线与范围丝绸之路西域都护
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对外交往的概况明清时期许多中国人到南洋谋生
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我国古代学习、吸收的外国经济文化成果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明代倭患最严重的地区清代广州的“公行”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
郑和下西洋最远二、考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考点中在全国高考命题中的地位相对薄弱,高考考查的空白点很多,应引起关注;知识点的选取多集中于唐、明、清时期,体现了高考考重点、考典型的思路。同时
考查的题型全,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各种题型皆有,随着西部开发的实施,要注意汉代对外交通等知识及古今知识的链接,其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内容:着重理解唐代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原因、影响及中外关系中的新现象,并注意中外史的比较。
三、案例分析
例:(200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
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手!——《天妃之神灵应记》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时,应注意每个设问前的作答要求,另外在表述的过程中,对目的、前提条件、特点和地位的概括要条理化,简明扼要,语言表述四部分不要重复,不要错位。
答案:
(1)寻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构建
一、对外交往的特点
明朝以前,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加上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1.汉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特点:(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文化圈。(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1)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4)张骞沟通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交通新纪元。(5)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6)科技文化成就辉煌。⑦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2.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特点:(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2)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3)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4)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
原因:(1)唐朝政治统一、政权强大,有稳定的政治环境。(2)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4)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5)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僧侣的推动等。
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向和特点
趋向:(1)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2)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特点:(1)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如郑和下西洋。(2)出现华侨潮,促进的开发。(3)自16世纪起,日本和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4)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5)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6)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地位。同时出现罪恶的贸易。(7)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二、对外交往的路线与范围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汉代开通了“
丝绸之路”,但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往来也仅限于近邻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等)。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的往来。唐代水陆并重,交流范围更加广泛,交往的国家增多。宋、元、明时海陆交通能达亚非许多国家。
1.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陆路:长安→→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至疏勒→;西:大月氏→安息→大秦;北:大宛、康居。
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海路:广东沿海港口+向南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马来半岛→出→至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陆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
陆路:从长安出发,东达朝鲜,西经敦煌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从出发,达朝鲜、日本;从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3.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地区。
三、对外交往的概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的,其主要表现为政治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由此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交流和发展。明清时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1.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
(1)朝鲜: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两汉: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文化,人称“”。贸易往来频繁,檀弓、果下马输往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传到韩国。唐朝:与新罗往来频繁,新罗来唐留学人数最
多。在唐朝许多城市设有“”、“新罗馆”。唐朝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新罗。新罗友好交往人士是。
(2)日本:秦汉时,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汉武帝时,日本多国“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印。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物质文化生活。隋唐时期,互遣使臣,唐朝时派遣唐使十多次。唐朝制度、文化、建筑等影响很大;推动大化改新。贸易往来频繁,双方都出土大量对方货币。友好交往人士有:、。
2.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
明朝后期,倭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海防松弛。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九战九捷,与另一抗倭将领合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东来,1553年,骗居澳门;明末,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代表人物是;原产美洲的农作物和烟草等也通过新航路传入中国。明末,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5年、1686年,两次令清军进攻雅克萨俄国殖民军,结果,1689年签订了《》。
视角探新
一、从阶段特征看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两汉时期,我国经济发达,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确立了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往盛况空前,使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代至清初,我国的对外关系从活跃的对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我国逐渐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发展趋势,封建制度的渐趋腐朽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