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模拟训练
十七    说明文阅读
1.(2021·上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郑和的远航
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条通往遥远海岸的探索之路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队_____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      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
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船队绘制了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
特征作了详细标注。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
⑤“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此技术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直到20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相对人类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郑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乘员只有88名。远洋船队有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郑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150多米,宽60多米,船体深12米,载重量1000吨左右。一共有4层,可容纳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帆。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
也是大制作。
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拟的,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郑和远航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发展到14、15世纪时,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8. 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仅    而且    B. 即使    也
C. 虽然    但是    D. 因为    所以郑和下西洋最远
9. 根据第②—⑥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0. 第④段加点词“现存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
11. 从全文看,第⑦段不能删除,请简述理由。
【答案】8. A   
9. (1)强大的导航能力(导航技术之先进)(2)定向技术的运用(3)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4)高水平的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之有效)   
10. “现存最早”说明《郑和航海图》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航海图中最早的,限定了时间和范围(不排除特殊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而第⑦段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当时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也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使说明内容更充实,也与“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相照应,故不能删。
【解析】
8.本题考查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这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得到
的知识,“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这是对复杂技术的运用,前后形成递进关系。其中A是递进关系,B是假设关系,C是转折关系,D.是因果关系。故选A。
9.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和内容概括。概括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第②——⑥段共分两个部分,第②——⑤段为一部分,意思是郑和远航的成功,得益于强大的导航能力。第⑥段为第二部分,由“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可以看出郑和远航成功得益于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所以第(1)空填“强大的导航能力”,第(4)空填“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第③——⑤段是第②段说的强大的导航能力的具体方面,第③段“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可以看出第一个方面是定向技术的运用,第④段“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可以看出第二个方面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第⑤段““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可以看出第三个方面是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所以第(2)空填“定向技术的运用”,第(3)空填“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
10.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赏析。答题格式一般为:词语意思+句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现存最早”是一个限制性词语,在这个限定之内,《郑和航海图》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航海图中最早的,可能还有更早的,但还没有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⑦段“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说明当时的中国拥有高超的造船技术,说明这高超的造船技术也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没有坚固的船只,根本就无法远航。船的大小尺寸、载重量都以具体的数字列出,与第⑧段“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相照应,故不能删除。
2.(2021·天津)阅读《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刘诗瑶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
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
B. 具有一定化学毒性的微塑料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C. 有些塑料还没有完全降解,新的塑料又不断产生,导致海洋微塑料总量不断增长。
D. 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
7.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B.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降解处理。
C.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
D.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只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拦截,就能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由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考发现,引出对海洋大型塑料来源的说明。
B. 第③段中加点词“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⑤段说明作为塑料生产大国,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
D.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与防治的相关知识。
【答案】6. B    7. C    8. A
【解析】
6.A.内容与第②段“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相符;B. 内容与第③段“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不相符;C. 内容与第④段“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相符;D. 内容与第⑤段“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相符;故选B。
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例如”一词,分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第一句“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分析,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根据选项分析,C相符。故选C。
8.A.有误。 第①段由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考发现,引出对海洋微塑料来源的说明。故选A。
3.(2021·新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揭开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神秘面纱
邱晨辉
伴随天问一号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其环绕器结构也揭开了神秘面纱。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环绕器具备三大功能:飞行器、通信器和探测器。
为了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奔向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公斤,但为了到达遥远的火星,它又至少需要携带2500公斤的推进剂,除去着陆巡视器占去的1300公斤重量份额,环绕器自身干重被严格限制在1200公斤以内。
环绕器的1200公斤包含结构和其他各种设备的重量,还要兼顾2.5米可展开驱动天线、太阳电池阵、高分辨率相机等多种大体积设备的安装要求。如何在重量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承载和设备安装,成为了环绕器结构团队面前的一只“拦路虎”。
对于航天器来说,质心越低、重量越轻,发射成本就越小,探测器多1克的重量,付出的发射成本将远超1克黄金。”杜冬说,为了继续“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还把目光投向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并创新采用了“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在材料上下功夫,
使得环绕器在苛刻限重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承载。
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近火星的过程中,如何靠自己到火星?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配置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可以利用拍摄的恒星与火星图像,精确计算出自身的飞行姿态、位置与速度,实现相对火星的自主导航。
综合电子分系统被称为天问一号环绕器的“最强大脑”,负责环绕器全部信息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