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60)
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观察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排除A;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排除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D项错误。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  )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并结合理学特点可知,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故选A;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排除B;董仲舒新儒学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排除C;汉武帝尊崇儒术,促使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
4.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    D.军事策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君子进德修业指的是君子要提升道德,建立功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的是君主要修身正己、自我节制;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指的是将领要智、信、仁、勇、严集一身;诊病不审,是谓失常指的是医生诊病救人要详细周密。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四句话是对不同人的不同职业道德的要求,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君子、君主、将领、医生的道德要求,未涉及文化教育、治国理念、军事策略,故排除B郑和下西洋最远CD三项。
5.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历史概念: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三纲五常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天人同构、道德源于上天、君权源于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解读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天人合一及其表现,与道法自然无关,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材料与格物致知无关,D项错误。
6.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性格。下列认识符合这一性格的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特点,故选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与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不符,排除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排除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D项。
7.(2021·贵州遵义期末)汉代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答案D
解析材料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体现的是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故选D项。
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
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
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答案B
解析胡适认为首先要界定国粹和国渣,而且认为应当思考沿袭而来的制度风俗是否仍有价值,可见其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B项正确;胡适并未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A项错误;胡适并未主张大力弘扬传统道德礼仪,C项错误;材料中未反映胡适对西方文化的态度,D项错误。
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深,这是政策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
10.(2021·山西朔州月考)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尚诞(  )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嗜奇尚诞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故选D项。
11.
右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翻译的书籍大部分介绍西方军事、工艺、制造和机械、工程等,表明当时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故选C;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的说法比较片面,且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A;早在洋务运动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经开始关注西方,故排除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技术的进步,社会科学思想对中国同样是有益的,故排除D项。
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众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209”“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排除A;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与工农众的关系,排除D项。
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赞誉的是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促进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C项正确。题干中未强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经济目的,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朝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B项错误;题干中未强调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D项错误。
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  )
A.世界大同说    B.东亚文化圈
C.政教合一性    D.儒学现代化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东亚文化圈,汉唐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将东亚、东南亚的国家覆盖在中华文化之下,各国长期和平共处,并开展经贸往来,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