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1368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请回答:(1)材料中顾炎武描述秦始皇的所为是什么?答:焚书坑儒
(2)通过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八股取士的看法。
答: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和范围,并规定应考者不的得发表个人见解。因此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只埋头攻读经书。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然未中进士。后来有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是使劲张弓。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受人笼络、由人控制)
材料二明朝考中举人的很多人,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回答:同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为什么人们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取士褒扬,而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取士贬斥?为什么人们对明朝科举取士极力诋毁?答: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八股文)和范围(四书五经),并规定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因此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所以人们诋毁明朝的八股取士。
★★.比较隋唐与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和不同,想想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考试中常设和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
力。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考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巩固独裁统治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142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答: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廷事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文化方面:八股取士。阅读下列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改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改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职官志》
请回答:请回答: (1)  (1)  (1)  这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这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这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文中“帝”指谁文中“帝”指谁??明朝。朱元璋。
(2)“六部”指的是(2)“六部”指的是??他们对谁负责他们对谁负责??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
(3)  (3)  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于皇帝一身;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于皇帝一身;
(4)                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十六课第十六课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考点:郑和下西洋考点:郑和下西洋        七下七下P93P93——95  95  能力要求: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考点:戚继光抗倭考点:戚继光抗倭        七下七下P96  P96  能力要求:能力要求:识记
一、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
1、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2、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罗盘针、航海图的使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罗盘针、航海图的使用;
3、造船技术的提高——有经得起风浪的大海船;、造船技术的提高——有经得起风浪的大海船;
4、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5、有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本人的叫苦耐劳、有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本人的叫苦耐劳
6、船员的通力合作。、
二特点
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远航次数多,航海规模大,以及涉及的地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远航次数多,航海规模大,以及涉及的地区
范围广,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范围广,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年,郑和七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时间
14051405~~1433年 次数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多艘  人数人数
每次出海2.72.7~~2.8万人万人  到达范围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西大航海家的联系比较中西大航海家的联系比较
人物人物
郑和郑和  哥伦布哥伦布  达·伽马达·伽马  地点地点  下“西洋”下“西洋”  到达美洲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时间
14051405~~1433年 14921492~~1504年 14971497~~1498年 次数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人数
27800人 1000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共百余艘) ) 17艘 4艘(一说3艘)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吨、4040吨 120吨100吨50吨 ★★.思考:请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不同?思考:请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家庭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从这个角度看,两人的航海之旅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前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流,而后者不仅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在目的、性质、影响方面的差异,试分析明清时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落后的原因。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落后的原因。
答:⑴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朝的影响;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谋取暴利,带有资本主义掠夺的性质。⑵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西方远航早了近半个世纪,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⑶落后的原因: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国家受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为进行海外掠夺,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行海外掠夺,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这是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严明、作战勇敢、战斗力强)戚家军纪律严明严明、作战勇敢、战斗力强
(3)人民众的大力支持。)人民众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5)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  ★★.戚继光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直到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海寇,动计数万,借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而附之耳。——((明)胡宪宗《筹海图编》
. 材料二: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材料二: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      ——————((明)谢杰《虔台倭纂》谢杰《虔台倭纂》  材料三: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材料三: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日促((艰难艰难)),转而从盗。,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赵文华
材料四:明穆宗、神宗时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的“倭患”就烟消云散。 ——樊树志《国史概要》——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请回答:
(1)  (1)  结合课堂所学与上列材料,你认为“倭患”由哪些人构成结合课堂所学与上列材料,你认为“倭患”由哪些人构成?材料中认为倭寇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什么人?
倭患由一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中国的一些奸商、生活困难的百姓勾结而成。材料中认为倭寇占主导地
位的是中国沿海一些商人。的是中国沿海一些商人。
(2)材料中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什么? ?
材料中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海上贸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财之道。财之道。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根除倭患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根除倭患的原因有哪些? ?
根除倭患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戚继光等人的武力清剿,荡平了倭寇的势力,使倭寇难以继续作恶;二是明朝后期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能从正常的贸易中获取利益,无须再冒险抢劫。利益,无须再冒险抢劫。
第十七课
考点: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考点: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七下七下P101  P101  能力要求:能力要求:识记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郑和下西洋最远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首领有:阿保机、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共同之处: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满洲发展的历史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时间
族名族名  政权政权  建立者建立者  唐朝唐朝
靺鞨靺鞨  渤海渤海    1115年
女真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女真  后金后金  努尔哈赤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满洲  清 皇太极皇太极
2 2、、1644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造成了社会、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
①          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答:。最严重:康熙、雍正、乾隆。答:。最严重:康熙、雍正、乾隆。
②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与前代的哪些政策目的相同?答:目的: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君主专制。相同的有:相同的有:秦朝的“焚书坑儒”,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西汉的“罢黜百家,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的“八股取士”。 ②          这种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答:后果:清朝的,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这种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答:后果:清朝的,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列举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答: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接受皇帝指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厂卫制度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朱元璋设立廷权制度;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实行八股取士和,加强思想控制。强思想控制。
★★.随着电视剧《康熙王朝》的热播,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的康熙皇帝又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据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1)  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哪些重大贡献?答:贡献:①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噶尔丹的分裂活动,控制了漠北蒙古。②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得尼”的封号,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③康熙帝派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海防。④康熙帝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2)  康熙帝在位,阻碍中国历史进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阻碍因素: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前强化,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中央集权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最早建立于何时?何时发展到顶峰?试比较秦朝、汉朝、明朝、清朝加强专制制度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朝、明朝、清朝加强专制制度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答: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于秦朝。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相似之处:①政治上:都注重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其制度、其制度、其制度、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朝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朝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在中央设“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汉朝时,汉景帝实行“削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明朝时,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六部和三司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立卫厂等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清朝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②思想文化上:都推行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思想控制。秦朝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禁止发挥个人观点。清朝时大兴,压制反清思想。人观点。清朝时大兴,压制反清思想。
★★.我国封建社会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主要历史时期相关的政治制度:①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在内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③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诸侯王尾大不掉,逐渐威胁中央;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采取“削藩”和“推恩令”以及“附益之法”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着,汉武帝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形成“大一统”局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隋唐时,继承并发展汉魏以来政治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秦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和监督;把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职权分散给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开创并完善科举制。这些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⑤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割据因素,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⑥元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既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又是后代省级行政机构之始。⑦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⑦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初,明初,中央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合一;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强集权;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还强化八股取士,屡兴。至此,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造极的地步。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的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既有较明显的继承性与共性,也有和时代特征相关的特殊性。②封建君
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也始终矛盾交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皇权加强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反之就膨胀);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③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④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则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选择题选择题
第十八课第十八课
一、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明朝后期(1624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