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
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
材料三  (唐朝)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所产生的影响。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
(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 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 认为郑和下西洋最远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依据材料三中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唐朝开明的影响是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由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称。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的主流是
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交往,而不是战争与对抗,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如良好的, 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2.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唐朝;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水稻的秧马;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上述工具都是古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答案】(1)①洛阳。  ②涿郡。  ③余杭。
(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洛阳;②是涿郡;③是余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
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1)。
(2)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明朝的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酌情打分。)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满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
戚都受到牵连。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
(2)据材料二的“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可知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的,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和八股取士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把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 进中办国办文件。
——中国网
(1)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请至少列举其中三个。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哪里?请说出该场所产生的背景。
(3)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答案】(1)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2)瓦子,勾栏。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这种做法不好。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
(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小问: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瓦子,勾栏;第二小问:该场所产生的背景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我认为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的做法不好;因为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两渠共长
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