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_郑和下西洋起锚地为什么选择太仓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发现的航⾏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的⼀系列海上探险。这次⼩编给⼤家整理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供⼤家阅读参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带。这⽀船队的正使,就是⼈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官兵、医⽣、⼯匠等两万多⼈,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造船技巧⼗分⾼超,还⽤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的。各国见了这样⼤的船队,都佩服中国⼈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洲的东海岸。他每到⼀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领,赠送礼品,表⽰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和当地⼈民进⾏贸易,互通有⽆,所以⼈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
和西⽅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他和各国⼈交往时,总
是彬彬有礼,精神抖擞,给⼈留下美好印象。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和其他地名。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是最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为什么选择太仓
⼀、太仓近京城
郑和下西洋最远太仓是距离南京最近的港湾,它对漕运和外贸运输有⾮常重要。太仓靠近长江⼝,能衔接周围江海因此江⽔很深,海⾯疆域辽阔,⼤船通过时运输稳定,码头还有贸易条件,确保了运输粮⾷的顺利展开。之所以选择太仓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距离京城近,⽅便和朝廷的运输⼈员及时联系,以此保证粮⾷的运输安全。因此从1405年,太仓就被誉为天下第⼀码头,⼀天就可以到达南京,在郑和的率领下开启了28年的远航之旅。
⼆、太仓有富地
太仓作为典型的鱼⽶之乡从来不缺粮⾷,不仅粮⾷充⾜商品也琳琅满⽬,能够较⼤程度的满⾜船员的⽣活需求。当时运送船上⼯作⼈员2万多名,⼤⼤⼩⼩的船加起来有200多艘,对任何⼀直船队,物资需求变成很⼤的阻碍,在太仓能够及时买到所需⽤品为给⼯⼈,装卸⼯作、劳务犒赏,⽇常活动,这没有强⼤的经济基础做背景是不可运作的。⼯⼈的⼀⽇三餐在太仓能够解决,民⼼稳定,船只的运送也得到了保障。
三、太仓有⼈才
位于东南沿海的太仓可谓⼈才济济,东南沿海盛产⼈才,郑和团队⾥不少精英都来⾃于太仓,⽐如著名的航海家费信,跟随郑和多年,是郑和的左膀右臂。太仓集合了⼤批优秀⽔⼿,可供郑和挑选和培养,因此每次下西洋他都会在太仓挑选⼀些能够胜任的航海⼈员。⼤规模的海运需要⼤量杰出的航海能⼿,拥有优秀的⽔军能够确保粮⾷运输顺利进⾏。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政治⽅⾯,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建⽴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为扩展。
2、经济⽅⾯,郑和下西洋在⼀定程度上改变了⾃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了新的⼯艺产品、原料、技术,从⽽影响了中国国内的⼿⼯业⽣产。
3、⽂化⽅⾯,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