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
导语:   
十五世纪初,一支庞大的中国船队,航行在波涛浩淼的印度洋上。这就是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世界著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
郑和简介: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郑和下西洋最远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下西洋的背景
    14057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 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
第一次下西洋
  14057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140710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14071013日(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1409年(永乐七年)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7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1413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8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1417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8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14213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9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1431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7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精确数为八百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郑和七下西洋,以他卓越的才能和杰出的外交、军事智略,出的组织并且胜利地完成了七次远航的重大任务。郑和七下西洋的巨大贡献和英雄事迹,永远值得后世的敬仰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