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郑和下西洋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郑和下西洋最远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并分析其目的和条件;识读郑和下西洋图。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搜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并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世界航海家的航行进行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通过讲述郑和的经历,学习古人坚强的意志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教科书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难点:1、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2、郑和七次下西洋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率船队下西洋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14年。他就是本课的主人公——郑和。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西洋”的范围。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图中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主观条件。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习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讲明①时间:1405~1433年。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③到达的地区:从六家巷(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领船队的规模,教科书只在小字部分有所涉及,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教师可设计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⑤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第一、宣朱棣的诏书。第二、赠送礼物。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航海家 比较内容 | 郑和(打通了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 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 达·伽马(开辟了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 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
时 间 | 1405年—1433年 | 1492年—1504年 | 1497年—1498年 | 1519年—1522年 |
次 数 | 七次 | 4次 | 1次 | 1次 |
船队规模 | 每次人数27000多人,其中有三次大型宝船都在60艘以上,还有马船、战船、粮船等小型船只。其中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可乘坐1000多人 | 哥伦布首次远航美洲的船队共80多人,有3艘船,最大排水量不到100吨,小的只有40吨 | 船队共160人,有4艘船,最大载重量120吨,长不到25米 | 共256人,有5艘船,最大排水量为130吨,其余为60—90吨 |
(5)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讲述这一问题前先给郑和下西洋定位:即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主动的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影响。就积极影响来说有以下几点: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的声威,增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谊。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③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航海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也随之外传,同时西洋各国的文化也融入中国。另外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郑和航海图》。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各自把他们的海外见闻整理成著作,这样不仅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各方面的了解,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消极影响: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结果给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6)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如海盗1抢劫、风暴潮、暗礁、飓风等恶劣天气、淡水不足、水生物的袭击、疾病等并让学生发挥想像,在思考郑和应对措施的同时,对郑和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7)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设计此问题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夏天是西南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8)评价郑和其人。
3.华侨开发南洋
此目只作为学生了解内容,教师可简单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
什么地方?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纟南洋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等等。
复习巩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解析:要从开始早、时间长、次数多、行程远、船舶大、规模大、影响深远、航海技术高超、不畏艰险的勇气等方面去思考。
答案:郑和在15世纪初的近30年间,率领27000余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行程十万余
里,访问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时之长、次数之多、行程之远、规模之宏壮、影响之深远,堪称举世无双,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木帆船时代的这种远航活动,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随时随地充满着生命危险,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在惊涛骇浪间,郑和和他的船队,冒险履危,勇往直前,表现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七次远航西洋的壮丽篇章,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板书设计 :
第2课 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条件:社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3.概况:①时间:1405年-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
③到达地区:
④规模:
⑤所作所为:第一宣朱棣的诏书;第二赠送礼物;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壮举: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4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二)华侨开发南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