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西洋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刘家港起锚(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美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郑和下西洋最远(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
紧张等说法。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 而奢侈品"国用充足"
加强边防
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打击,蒙古人已经基本退出了漠南,对明朝边境并不构成直接威胁,有人认为永乐郑和下西洋是为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以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
但此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没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说是,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帖木儿帝国。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皇位继承
燕王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应天(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明成祖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但对于建文帝的失踪及其遗臣逃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
于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的主因为寻建文帝。但此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未亡命海外,当可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而绝大多数学者已不相信此说,但历史小说常常为了戏剧化,尚强调此可能。[1]
明成祖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另一方面,明成祖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折叠外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