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先贤
五(1)班 从浩南
严冬在春风中消退,岁月在求索中远去,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清明时。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绪齐聚曹禺陵前,阳光下曹禺陵园那巍然庄重的石像,仿佛正引领着我们向远方眺望,似乎是要提醒我们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断奋斗。
曹禺,中国著名剧作家,本名万家宝, 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慧,但性格孤僻。他受过较好的启蒙教育,还很早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小说,并且是个小戏迷,觉得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 1922年曹禺考入南开中学。首次以曹禺笔名发表了小说《今宵酒醒何处》。同时,还崭露戏剧表演的天赋。先后演过《少奶奶的扇子》、《打渔杀家》、《南天门》、《国民公敌》等多部戏。1928年曹禺被保送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后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清华期间,他仍积极参加戏剧演出,有时还集导、编、演于一身。由于他出的表演和才能,继钱钟书清华之龙后被誉为清华之虎
    1933年,23岁的曹禺创作了《雷雨》,成为中国剧坛上升起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随后,
陆续发表《日出》、《原野》、《北京人》。期间, 担任了国立南京戏剧学院教授。 抗战爆发后,前往重庆、江安。1947年奔向解放区。解放后,长期任文艺界领导职条。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担任首任院长。   
曹禺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戏剧创造方面。他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作家。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公认的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也是各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上演。
曹禺的作品除《雷雨》、《日出》外,还有《原野 》、《蜕变》、《北京人》、《家》、《艳阳天》、《明朗的天》。此外,曹禺还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名著。又是一年清明时
曹禺先生写戏极其严格,一个细节,一句台词,甚至一个字,也要反反复复仔细推敲,真可谓呕心沥血。他的《雷雨》构思了五年才落笔。因此,他的戏,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先生总痛悔自己不够勤奋,浪费了大好的岁月。而其实他这一辈子从没有停止过创作。即使生病住院,仍不停地构思,不停地撰写,又不停地撕掉,他对自己十分苛求。永远不能对自己满意,总为自己没能多留下一些作品给他的读者与观众而遗憾。
曹禺先生说过“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他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是我们永远的楷模,让我们一起向曹禺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