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几乎成为清明节的代言诗,诗文主要讲的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飘洒洒下个不停。路上扫墓、祭祖的行人伤心断魂,凄凉迷乱。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买酒浇愁,牧童远远地指着杏花村。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了时节、环境、气氛。“纷纷”一词既指出春雨的特,又衬托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心情不乐、情绪纷乱的状态。“断魂”的意思是忧郁惆怅,神情凄迷,烦闷不乐。上坟扫墓,是清明主要的风俗,加上上句中的“雨纷纷”,人们自然“欲断魂”。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笔锋转向,提出了摆脱“哀、悲、愁”这种心境的办法:一个酒家喝喝酒、解解愁、歇歇脚、避避雨。“借问”的意思是“请问”。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整篇的精彩所在。牧童是否答了行人的问不得而知,但以“行动”为答复,意犹未尽,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清明》。
2、能了解诗的意思,描述《清明》这首诗写的节日情景。
一、谈对清明的了解。
(一)1.板书课题:清明。谁了解清明?
2.补充介绍:(清明兼具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
清明时节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二)读课题,读出“万物更新,气清景明”之感。
(三)清明人们扫墓、上坟,心中惆怅、伤感。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的传统节日。再读课题,读出“感伤、悲愁”之感。
二、读通、读顺,感受《清明》韵律
(一)读正确,读通顺。
1.学生自读,要求: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诗文读通顺。
2..指名读。(重点关注“魂”“酒”“牧”和“纷”“村”的读音是否正确,断句是否自然。)
(二)读好节奏
1.交流、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
(1)师指名读。(着重指导读出抑扬顿挫之感)(2)师示范读。
(3)生自由读。(4)生齐读。(5)师生合作读。
(师读每行的全句,生读每行的后三个字。)(师生变化读)
三、读懂、读透,感受《清明》内容
深度了解清明传统。
(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板块。
1、师生谈话。
过渡:“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惠风和畅,气清景明的日子里,人们去上坟,扫墓?你们知道他们在扫墓的过程中都会做些什么呢?
预设:献花拔草添土等等
2、来到亲人的墓前祭扫,是对逝者的怀念,勾起的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伤心悲伤忧伤不快乐悲痛沉痛)
3、过渡:
在古代,清明这个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上坟扫墓,或游玩观赏,人们的心头已有不少心事。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天气也容易发生变化,就像今年的清明节,咱们库尔勒的天气,前一天还阳光明媚,后一天就下起了雨。诗中是怎样形容清明时节的天气的?(生回答:清明时节雨纷纷板书:雨纷纷感情朗读这一句)
师:这雨,不是大雨,而是细雨,纷纷细雨。行路之人,春衫尽湿,如果扫墓、上坟途中,遇上绵绵的细雨,你的内心会——
(更忧愁,伤心,难过,想念亲人的感情会更深,倍思亲……)
师:无限的忧愁与哀绪,诗人杜牧是怎么描绘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板书欲断魂)
4、过渡:这春雨朦朦胧胧纷纷绵绵地飘来,映照的是人的心情。增添了人们的愁绪、哀绪和凄凉。仿佛清明节就是一个哀怨的海洋。
5、指导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低沉、缓慢些)
6、一春的愁云,一路的风雨,猜一猜:路上的行人都会有哪些人?
学生根据行人的不同类型,分别读出“欲断魂”的感受。
扫墓的人——
回家祭祖的人——
漂泊在外的人——
诗人——
……
7、雨是清明特有的景观。杜牧遇到这样的天气,为什么也会“欲断魂”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了解一下。
补充背景资料:
杜牧的处境:杜牧是晚唐诗人,出身名门望族,文武双全。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当他正是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一身文武艺却报国无门,他遭到了当朝宰相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在池州做刺史的这年清明,他看到人们纷纷为祖先扫墓,别人家人团聚游玩观赏,自己却远离家乡,不能亲自为亲人扫墓,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触景伤情,写下了《清明》这首诗。此时的杜牧在雨中心情如何?
(伤感、想念亲人,家乡,孤独,悲凉……)
8、“春光正好清明时,柳絮青冢寄哀思”,清明里,最重要的就是对家的情怀。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读出心中的悲凉、凄冷、孤独等。
(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板块。
1、此时杜牧心中充满无限忧愁与孤独,他用什么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忧愁呢?他怎么做的呢?(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读出疑惑。轻声读第三、四两句,会读书的人,能读出疑惑、读出问题,你能读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重点问题预设:①行人为什么要杏花村酒家?)(小组合作)
3、讨论问题①。
(喝酒解闷(杏花村酒的故事)、住宿、歇歇脚、驱驱寒祭奠等)
4、此时的杜牧如此忧愁,难道这忧愁只能借酒来消除吗?看看我们还能到其它的方式吗?
补充资料: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宋理学家程颢《郊行即事》清明是个好天气,不能辜负,踏青游乐是必须的,但是不能乐而忘返。
在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眼里,清明节就显得轻松温暖了许多,他说: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周作人《山头的花木》
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
周作人《上坟船里》)四为踏青,就是桃花盛开,民众踏青郊游。
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辽南京、金中都,从朝廷到庶民,仕女云集,风气极盛,表现了习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城民众,还荡秋千,嬉戏为乐。
阎崇年《清明时节话感恩》
5、读了这些补充的资料,你觉得杜牧还可以借助什么方式来排解苦闷与忧愁呢?(在古代,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也是非常崇尚运动的,会去踏青出去游玩、荡秋千等等)
6、在诗人眼中,清明除了“雨纷纷”,还有“杏花村”。形单影只却遇上了江南的清明,于是有了“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暖暖的颜,为恼人愁雨增添了一抹亮。除了一腔愁绪,还有欢乐满怀。
7、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感情朗读全诗。
四、抛疑、拓展,感受“清明”情愫
(一)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几乎成了清明节的代言诗,这是什么原因?(先理解“代言”这个词)
又是一年清明时(二)师:清明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华人在黄帝陵祭祀。(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思考:每年清明节无数海外华人从世界各地赶到黄帝陵祭祖,这是为什么?(他们都是炎黄子孙,祭拜黄帝陵就是祭拜我们的祖先,懂得自己的根在那里,知道我们的历史,崇尚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背诵课文。指名背,齐背。
总结: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意象万千,无论是祭祀、扫墓的肃穆、哀思绵绵,还是踏青游玩的悠闲倾意,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节日,连接着生和死,感受着乐和哀。或许我们的先祖把清明节定在了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日里,正是想告诫我们。逝去无须太过伤痛,要学会热爱生命,珍惜当下。清明扫墓之际、也是亲人团聚之时、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精神传承,也将由此而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五、仿写古诗
我国流传至今的有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那其它节日时,天气怎样?人们的心情怎样?人们又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也来写写诗吧!
_________
______时节____________,(天气)
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心情)
借问_______何处有?
牧童遥指___________。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