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老舍目录
1.京味小说与老舍 (1)
1.1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 (1)
1.2京味小说的源头 (1)
2.老舍京味小说取材上的特 (2)
3.老舍的京味小说揭示了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 (2)
4.老舍的京味小说追求幽默 (3)
5.老舍京味小说语言上的特 (4)
参考文献 (4)
内容提要:老舍是现代作家中的有个性、成就卓著的作家,他京味小说的成就
不容忽视,正如矛盾所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始祖和奠基人。”之所以对他的小说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
为他的京味小说在取材上颇具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作品追求幽默;他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平易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显示了其京味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题材语言文化心理幽默
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老舍对与各种文学体裁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泛佳作。尤以长篇小说有影响,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三大高峰。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尤其以反映老北京的社会面貌和百姓生活见长。令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老舍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有明显不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1、京味小说与老舍
1.1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
京味小说作者所面对的清末民初以来的北京文化,其形态有更具体的成因。较之其他地域性文化如湘
西文化,上述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其说赖有天造地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如说更是社会演变的直接产物。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大于其他因素。其一,清王朝乾嘉以还日渐式微,贵族社会带有颓靡彩的享乐气氛造成了文化的某种畸型繁荣。浓厚的消费空气、享乐要求,从来是刺激艺术生产、工艺进步的,尽管这繁荣或许正是所谓的“亡国之兆”。在这里也有必要区分社会历史与文化史的不同眼光。其二,清王朝戏剧性的覆灭,使宫廷艺术、贵族文化大量流人民间,对于造成清末民初北京的文化面貌为力甚巨。于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某种合流之外,又有满汉文化的融合。
京味小说关键在于“京味”二字,其释义为:北京地方特。众所周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人文,北京作为一个古城更是有着数千年的积聚,其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形成了一派,有其不同与别的地方的“味道”,我们称其为“京味”。有时在特定条件下它也代表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背。“京味小说”的特点如下:其一,是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京白”化。它们常常用北京底层市民的地域方言,即北京话非普通话,来表现人物和讲述人物。其二,北京想象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当中。其三,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对象,都是特定的都市落,主要是老人和一些“旧时”人物有的作者总结的“京味”作品应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京味”题材的合格线;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事态;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上面所提的三个条件,虽不十分深刻,但可以看出“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它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由此所表现的文化趣味。
1.2京味小说的源头
在众多的京味小说家中,老舍是最为突出的一位,从老舍的创作经历来看,可以看到,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擅于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以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等,都教文坛感觉到缕缕气息。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老舍自幼渲染着的京城文化分不开。清初以来近三百年,大批满洲人屯居京城,他们有满族母语改操汉语之后,培养起了北京话切磋玩味的普遍嗜好,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到《儿女英雄转》作者文康都是这种语言造诣的典范体现者,老舍是该传统的现代继承人。另外,老舍本身就是北京人,他本身就具备北京人的精神、气质、性格。老舍一生的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其它时间不论实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